1
母亲最近在工地上当大厨,就做中午一顿饭。她是属于临时顶岗的,时间不长。母亲年纪大了,本应该在家休息,但一来哥哥婚事临近,二来春节将至,家里开销比以往大了许多,所以她在附近工地上找了活,拾砖,加灰,做各种杂活,累得一回家就要睡。有天,包工头找到她说没人做饭了,要母亲做几天,工资照发。母亲虽没做过,但这种活比拾砖轻巧多了,母亲就答应一试。
工地的饭菜要求不高,但食材单一,这个季节主打菜是白菜和萝卜,偶尔会加少量豆腐或是鸡蛋,调味料也只有盐味精,更别说葱姜蒜了。由于附近工地多数是短期的,厨房也就是临时在不碍事的空地摆一灶台,用木板搭个案板,然后一个锅,一个盆,一把刀,条件极其简陋,这些并不足以造成为母亲对这份工作的懈怠。
2首先是要摆正态度。
工地的工人,多数都是灰头土脸,脏兮兮的,出卖的是力气。换个场景,他们就是父亲、儿子、丈夫,也可能只是临时做几天工,他们家里有自己的生意……不要小觑这些人物。下工时,特别是在如今的冬天,一口热乎的饭菜是对他们最好的敬意。
3其次把握好时机
现在的工地虽不用像以前那样抢饭吃,可大伙饭人多,在工人下工的第一时间吃上饭是最美的事了。刚开始,母亲总是在工人都走到跟前了才下面条,等待面条煮熟的这段时间里,工人们就围着她的灶台聊天。虽说工人并不催促母亲,但会莫名地增加母亲的紧张感,让她产生一些火候不对类似的不自信念头。遇见几次这样的情况后,母亲就改了策略,每次她一看到工人开始摘帽了准备下工,她就开始下面。等工人下工,洗涮完毕,到达跟前刚好可以捞面了。
4再次掌握好口味、份量
调味料有限,做绝世佳肴有点难度,最基础的饭菜咸淡要掌握好。母亲在家做大餐的技术很不好,所以她很用心。菜里放进盐后,感觉差不多了,她就舀出一点汤尝尝口味怎么样,一般不会去挑战大家的味觉。
至于份量,母亲拿捏的很准。饭量做的多,工人吃不了,剩饭多,对老板来说就是浪费,老板就不乐意了;饭量做的少了,工人没吃够,一天的工作基本靠中午这顿饭,也不行。起先,母亲也不清楚这么些人需要多少的菜或饭,有句话“高手在民间”,母亲经历不够不知道,可那群工人总有人知晓个一二。于是母亲便在一开始大家都在的时候随口说:“也不知道得做多少饭。”这句话似乎是自言自语,也是说给那群工人里的行家听的,接着便有人回应应该几个人一颗菜,几个人一支挂面。听了这母亲心里便有数了,但她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分配,不是每棵白菜的重量都相同的。这样一来,基本上报给母亲的人数不错,饭菜就不会有浪费。
5自己处理细节
所谓的细节对母亲来讲无非是如何保证饭菜按时按量还要口味不差地供应。
比如,锅大水深,下了面条普通的筷子不能触到底,就会导致面条糊锅,这样一来,吃到嘴里的面就有股糊味,并造成浪费。特地跟工头要求去买一双长筷子有点不大合适,母亲就在家里找了两根细竹竿,洗净弄干,截成两根长筷子轻松解决了。
烧火这事虽说小事,母亲也用了心。工地是露天的,所有的柴火都扔在外面,冬天被露水浸湿是常事。母亲尝试过几次:离开之前用塑料纸盖起来,然第二天还是不好点火;用废旧的尼龙包装起来,依旧潮湿。于是母亲直接从家里带过去一些干树叶或是苞米叶子,这样点火问题就解决了。至于干柴潮湿的问题,母亲头天做完饭后,熄灭火,塞灶台里一些木材,让余温烘干,堵上灶台口,这样子下雨也基本没有湿的了。
母亲所在的工地还有个吃水问题。临时搭建的厨房没有安装水龙头,每天洗菜、做饭、洗锅,即使一滴不浪费也要六七桶水,提水要走二三十米到一个低洼处去提,这样几个来回,浪费时间不说,也是个需要体力的活。我曾跟母亲建议让工地的工人帮忙提水,母亲回应我,这是她的工作份内之事,工人也都忙着,等他们闲下来了就是该吃饭了。提了几天后,母亲把工地的水流研究了一番,然后从家里拿了一个带水龙头的三通管,在离自己不远处的水管处加了上去,问题解决。
母亲还讲述了她做菜的一个小细节,估计谁也注意不到,那就是白菜帮。作为白菜的一部分,大部分的人都觉得它没有叶子的味道好,所以面对一锅白菜,看见满锅的白菜帮自然会倒人胃口,母亲切了几次菜后特地研究了一番白菜帮的切法:先顺着白菜帮的纹路划几道口子,再纵着细切,这样子一锅都是白菜叶。工人一揭开锅盖就说:今天的菜看起来不错呀。
6有对比就有高低
听母亲跟我絮絮地讲她做饭的这些小经历,工地的人不知道能不能觉察到她的用心。不久,这些就被验证了。
母亲在一个工地结束后,没几天另一个工地就过来叫她继续做。这个工地是两伙人同时开工,所以还有一个大厨。对方厨师是个年轻女人,与母亲截然不同。白菜随便一剁,整锅就看得见硕大的白菜帮,工人饥肠辘辘地下工了,一揭锅盖大倒胃口,尝一口,更是难吃。年轻女厨师是不尝自己做的菜的,一锅菜一袋盐全洒进去,同样的菜量,母亲只用半袋盐。没多长时间,对方就换了大厨,对方的工人说,她做饭跟做猪食一样,谁受的了。一下子,母亲的用心就体现出来了。
事无大小,用心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