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交所6月19日公告,自2020年7月22日,上证综合指数将全面重新编制,旨在全面完善上证指数的代表性
A股逢周五出大事的规律又一次出现,自上一个周五创业板改革文件出台,本周又一个重磅消息跃入视野。上证指数编制修订了什么,是不是一个巨大的利好呢?
指数编制三大内容
ST与*ST的退场
ST股将于被ST的下一个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个交易日起从指数样本剔除(即6月被ST的股票,七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个交易日起被剔除),取消ST与*ST的股票,同样按照上述的时间重新计入指数。截止6月19日,上证指数有92个ST及*ST股票,剔除这类股票有利于反应主流上市公司的指数情况,也有利于对于ST股票的恶意炒作。
新股入指数时间延长
上市三个月后,日均市值能达到沪市前10的股票,可纳入指数,其他的新股最快一年后纳入指数。
科创板股票及CDR入上证指数
科创板总市值在过去一年不断提高,未来肯定是资本市场的重点关注点,也是重点科创企业的上市地,科创板公司纳入主要指数是必须的。
红筹企业在境内发行的CDR可以简化红筹企业回A上市,并影响上证指数,红筹企业也不乏优质公司,这将比较直接的推动指数的看点。
上证指数万点梦想照进现实?
三大改革出来后,新闻媒体一片沸腾,不少专栏与公众号更是写出了指数修订直指万点的口号,梦想真的这么美丽吗?
我们先从几个政策来分析。
剔除ST与*ST影响有限
截止6月中旬,上证指数的ST与*ST股占总市值比重只有0.62%,占权重比例微乎其微,按ST与*ST涨跌幅封顶5%来计算,一天下来全涨跌停对于指数的影响也只有0.031%。这对于指数的上涨下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此外,建立完善的风险警示制度与退市制度必须要保留ST制度,如果一旦ST就短时间迅速剔除指数,其实恰恰是代表了指数无法正确反映主流上市公司质量。
美国对冲基金市场理论中,对于对冲基金指数长期上涨的的理论分析中就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survivor bias(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因为对冲基金的风险与波动极大,较差的对冲基金早就因为巨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所以幸存下来的对冲基金都是相对表现好的,这给了对冲基金指数长期上涨的假象,并未正确反映这个资产类别真正的投资回报与风险,而ST后就丢出指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典型的案例就如同乐视网从创业板一哥到人人唾弃,如果当时第一时间乐视就被剔除出指数,创业板的风险又会怎么变化?除此之外,因为ST类公司会被剔除出指数,会加大主流公司爆雷的风险,一旦一家大的成分股公司爆雷,指数基金的抛售潮将导致更加严重的踩踏事件,而部分成分股一旦业绩预期下滑,基金为规避ST风险很可能提前就抛售,波动性的放大问题十分不可控。
新股入指数延时就能避免踩雷?
延长新股进指数的时间,理论上来说可以给新股充足的炒作期,一般新股炒作期不会太久,这可以避免纳入指数时高位接盘。
然而,新股的调整期究竟会有多久,触底后什么时候才能回归正常估值,什么估值才是正常的,这谁也无法预料。我们很容易可以举出同时具备基本面与盈利能力,又能进指数的反例。
工业富联因富士康的因素,属于盈利能力较强,市值较高,基本面较好的公司典型,工业富联上市首日涨到19.7元/股(2018年6月8日),截止2020年6月19日,股价仅为14.35/股,而上市满一周年时的2019年6月10日(6月8日非交易日),收盘价仅为11.55/股,跌破发行价16.39/股,一度在2019年出现10.98的低价。
近一年工业富联几乎一直在低位盘整,3000亿左右的市值显然不会是游资关注的焦点,对工业富联究竟应该定位为传统制造业还是科技类代工企业也是一个问题,而上证指数又是一个市值加权指数,大市值公司对其影响远高于中小市值的新兴企业。
CDR与科创板股票进指数
科创板目前的总市值约1.8万亿元人民币,刚刚好等于6月19日收盘时的茅台,上文已经提到,上证指数编制采用的是市值加权,科创板的公司市值较小,纳入指数后的影响不需多言。红筹公司存托凭证我们放下面谈。
那么,这次的指数编制真的就没有利好吗?
当然也不是,目前国家积极引导优质的科技公司上市,如果有资质优良的科技公司上市,那将会大幅度提升指数看点。
举个极端但易懂的例子,如果今天华为打算上市,甚至仅仅只是将海思单独上市,那么将非常有可能成为在30天后就进入指数的大市值公司,从而拉高指数的预期,同时,新股的最大波动的期间总体还是能够被避开大部分的时间。
其次,ST股的退出能使指数本身的绝对值波动相对可控,不易被大市值公司基本面恶化影响导致指数被拖累。红筹公司的存托凭证进入指数会是一个利好,特别在目前中概股回归的大潮下,如果大市值科技公司能回归A股,如百度、阿里、腾讯、京东、拼多多、bilibili等优质中概股,那无疑也是类似华为的巨大效应。
一句话总结,梦想可以有,但是不要不切实际,理性看待政策的逐步调整,不要妄想一个政策变化能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