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语文复习课,进入“口语交际”专题。我说起4月4号清明节放假前天晚上的事儿,九年级原本是18:40分放学,可是一个小时之后,微信家长群里很多家长反映不知孩子的去向,显然熊孩子们经历了最近高强度的模拟考试,好不容易迎来三天假期,一个个如脱笼之鹄,四处撒欢去了,可苦了家长们左等右等心急如焚。
课堂上 我现场釆访了当天晚归的男生马孟爽、胡剑豪、张琪艺:那天放学后你去了哪里?晚归后有没有和家长发生冲突?
两个在学校打篮球,一个和同学去奶茶店喝奶茶并聊天。三个家庭都因此发生了冲突。
我给他们三人三分钟时间稍做准备,模拟其中一个家庭,表演情景剧,要求父母和孩子的语言原版再现。孩子们原汁原味的表演非常精彩。类似的亲子冲突引起全班同学强烈的共鸣。
当天晚上几个家庭的剧本基本上是这样的:
回来这么晚?又上哪儿玩去了?网吧?
没有去网吧!打球了。
马上中考了,你还有心思打球?你以为你能靠打球过一生?
打球怎么了?又不是杀人放火。
你还嘴犟!
.....
我顺势拋出一个问题:咱们同学,能不能掌握一些口语交际的技巧,好好说话,达到和谐沟通的目的?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许多同学给出了建设性意见,总结出了针对上述情景“好好说话三部曲”--认同,解释,表态。具体如下:爸爸妈妈,你们批评得对,我回来这么晚让你们担心了。对不起!(认同)我其实是和同学们一起在校园内打篮球,学校很安全,打篮球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劳逸结合效率更高,请你们理解我。(解释)以后我一定提前跟你们打招呼,我也一定会合理安排运动和学习的时间,请你们放心。
然后,我们又列举了许多日常口语交际的场景,让同学们讨论,模拟,总结。最后总结出一些“好好说话”的要点:第一,认真倾听对方的话语,抓住要点,领会意图。第二,说话要看对象和场合。第三,语言文明得体,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