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土
太行山和王屋山巍峨高耸,山岭过去便是城市。可太行山绵延不止,翻山越岭也需一天一夜。山下住着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小明从小生活在太行山下,从未走出过大山。就这样,小明成年了。
到了该取老婆的年纪了,小明结婚了。村子里的人早已搬迁了大半,只剩下小明家和他的叔伯兄弟家。小明的儿子叫愚,三岁了。愚这个名字是小明的爷爷取的,寓意为大智若愚。
起初小明还不愿意,这名字听起来就不够聪明。可小明的老婆坚持了下来,认为儿子将来必定会有大作为,名字当然需要与众不同。于是,愚的名字在否定和再否定之后,终于被肯定了。愚的名字,也就伴随了他一声。
愚出生的那天,没有狂风大作,也没有电闪雷鸣。这不符合中国古代传奇小说的规律,没有上天降下预兆。这对于愚的人生来说,不是一个好的开端。可是愚的爷爷不那么认为,他常对人说自己做梦梦见一位仙人,透露了天机。愚是文曲星转世,会成为有大学问的人。小明对此不予置评,他知道那全是为了显赫门楣。这样的话,愚的爷爷常在酒后对人吐露。
村里人从不驳他,愚的传说也就这样流传着。到了愚五岁的那天,小明请了一位教书先生,教的是四书五经,愚开始了文曲星的成就之路。愚学了一年,才背会了一半的《论语》。教书先生也因回乡而耽误了愚的文曲星之路,再也没有回来了。
与此同时,愚的爷爷去世了,也就是小明的父亲。在村子里,愚的爷爷最具权威,所有人都惧他,也敬他。中国乡村社会的政治里,最基层的政治代理人算是乡绅,所谓“皇权不下县”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愚的祖上是当地的富贾,有了钱便买了很多地。到了愚的爷爷这一代,已经是当地地盘最大的地主。依着这条,愚的爷爷算是最有发言权的人,在整个村子里。
愚的爷爷虽是富庶,但没有文化。读书不是他的强项,他爱买地,变卖了所有的铺面。整个村子的地,都被他买了下来。愚常在太行山上俯瞰爷爷买下的地,那一片被群山环绕的沃土像一只脚盆,而自己被困在脚盆的底部。
他想,为什么不花钱雇人把太行山搬走?小明认为愚是在痴人说梦,不再理会他的建议。这话传遍了乡里,大家都取笑愚。只有愚的母亲没有在意乡亲们的揶揄,开始花钱雇人开山。
小明否定了愚的建议,愚的母亲再否定,愚终于开始了移山的计划。凭着祖上的家业,愚有足够的钱财来实现移山。时间过去了二十年,小明去世了。愚耗去了祖上的大半家业,太行山依然高耸。
当地的村民被愚感动了,从此称他为愚公。虽然愚公致力于移山,可并不能撼动整座大山。愚公在移山的第二十一年去世了,听说是因为身体劳累过度。愚的儿子叫智,他开始接替愚的志向。
智的名字是愚取的,他希望智做一个平凡的人。可智注定不平凡,他做的事会比愚更伟大。智反思了父亲移山的方法,提出了挖隧道的设想。就这样,智花光了祖上所有的钱财。村民们都说,智证明了一句俗话:富不过三代。
隧道的工程越来越难,智没有钱再雇人了。所有的工人都离开了,只剩下智一人。智没有子女,智的祖屋也变卖了。所有的一切,都花费在挖隧道上了。智活了五十岁,就葬在愚公隧道的入口旁。
二零零九年,我去太行山旅游时特意去看了愚公隧道的遗址。愚公隧道是九十年代开始修建的,主要走向是遵循智的设想。隧道在世纪之交的元旦通车了,为了纪念愚公,遂命名为愚公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