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万卷古今消永日,一轮昏晓送流年。在监狱劳教系统上班,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倾听自然的呼唤,畅想自由的气息。按照上级领导的安排,我们第14期警衔晋升培训班的学员将去古城苏州去考察学习两天。得此消息,161余名学员欢呼雀跃,急不可耐的踏上了旅程。
青草蕴蓄,风光旖旎。大巴上了合宁高速,夹道秧禾吐翠,天高云淡。导游向我们介绍着苏州的名胜古迹,小桥流水人家,江南风景如画。那些遥远的梦境此刻竟然清晰的浮现在了眼前。在我生长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山峦起伏,风沙万里,曾经无数次的魂牵梦萦,如今都要清晰的显现在眼前。想写点什么,可是自古以来,多少文人骚客描写苏州,多少诗词歌赋颂唱江南,多少画工丹青书法,多少高僧大德修养在此,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以我拙劣的文笔又怎能描绘出苏州的盛境呢?
在苏州美伦美奂的天堂般清秀景色面前,即使最精妙,最奇绝的丹青写手,也只能扼腕兴叹,自愧自己的能力与水 平,更何况我呢?一边惭愧着、徘徊着,踌躇着;一边思索着,回味着,努力着。抬头一望,大巴已经过了独墅湖隧道,挤过狭窄的街道,姑苏名城竟然在了眼前。
旅程的第一站被安排在了定园,定园占地百余亩,形同“如意”,雕栏檐阁,曲径通幽,松林苍翠,精巧别致,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作。苏州因园林而闻名,而园林却因为苏州更显其灵气。定园不及拙政园出名,反倒是因为它的居住者——刘伯温而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这位两朝的进士,这位极其聪明甚至有些仙气的奇才,这位明朝首辅却在皇帝登上大宝的时候悄然隐去,栖身于苏州的小庭院之中。刘伯温是有些仙风道骨的,他对风水有着很深的研究。而在中国的大好河山中,偏偏选中了苏州的小园,说明苏州是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定园不大,有着众多苏州园林的小巧与精致,和北方大气宽广的皇家园林是不能比的。但是,定园独有的别致和融合,却是任何地方都不能相提并论的。定园的照壁亭台,长廊流水,都是有着自己的讲究。每一处都让人惊叹。顺着一条少有人行走的鹅卵石的小路,彳亍而行,周围密密的花草,掩映着小路外面的景色。总有一种错觉,仿佛刘伯温会在前面小路的尽头,在某个角落静默、顿首,冷静的窥察着川流不息的人们。 定园的一切,都在他的算计之中。只可惜,这条小路的尽头,是一个被翠竹掩住的小门。想伸手去敲,却又不敢惊动那沉睡已久的小园。抬头一望,忽然发现了一座墓碑“刘基伯温之墓”,那样凄冷的矗立着,像一个千年隐士,无欲无求,只有斑驳的碑刻诉说着主人曾经的丰功伟绩,颔首、顿默、揖拜,黯然泪下。
傍晚我们一行来到了江南第一水乡——周庄。周庄的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然而河上有桥,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缀为一体。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贞丰桥,富安桥,双桥……古老的石桥,一座又一座诉说着历史的变迁。据说,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轿从门前进,船在院中行”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沈厅还保留着遥远的沧桑,依河而立,当年沈万三就是从门前这条河告别丽娘,奔袭万里,漂洋过海,贸易经商,成为明朝首富,轰动京城。同行的向导告诉我,每到夜晚,华灯初上,周庄忽明忽暗的角楼阁檐铺陈河底,流光溢彩,一条条璀璨的光带沿河流淌,更有一番别致。奈何时间紧迫,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周庄。
夜晚我们住在苏州城内,导游告诉我旁边就是寒山寺了,寒山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唐代诗人张继的古诗——《枫桥夜泊》,把枫桥与寒山寺的优美意境融为一体,成了闻名中外的千古绝唱,寒山寺也因而名扬天下。那一夜花灯初上,万家灯火。凭窗远眺,我一个外乡人,客居他乡,四海为家,思绪纷飞:我们唐突的来到这千年古刹,主人会不会正在闭关修行,亦或对月禅定,诵经莲花,会不会打扰这水乡的清净?那一夜,在梦里,在心里,心驰神往,晨钟暮鼓,寒山钟声,早已醉在着姑苏水乡。
翌日清晨,匆匆的用完早饭,直奔虎丘。虎丘,原名海涌山。相传,春秋时期,这里就是吴王阖闾的离宫所在。公元前496年,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后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遗体葬在这里。据《史记》等书记载,当时征调十万军民施工,并使用大象运输,穿土凿池,积壤为丘;灵柩外套铜椁三重,池中灌注水银,以金凫玉雁随葬,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扁诸”、“鱼肠”等三千柄宝剑一同秘藏于幽宫深处。
虎丘由帝王陵寝成为佛教名山和游览胜地始于六朝。东晋时,司徒王珣及其弟司空王珉各自在山中营建别墅,咸和 二年( 三二七),双双舍宅为虎丘山寺,仍分两处,称东寺、西寺,刘宋高僧竺道生从北方来此讲经弘法,留下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佳话和生公讲台、千人坐、点头石、白莲池等脍炙人口的古迹。六朝时的虎丘即已建有佛塔,陈代张正见、江整二人咏虎丘诗有“远看银台竦,洞塔耀山庄。”和“宝塔据高垄,经台镇岭头。”之句,可为佐证。
虎丘中最有名的是虎丘塔(云岩寺塔)现残高四十八米,为八角仿木结构楼阁式七层砖塔,是江南现存唯一始建于五代的多层建筑,腰檐、平座、勾栏等全用砖造,外檐斗拱用砖木混合结构。现塔顶轴心向北偏东倾斜约2.34米,据专家推测,因塔基岩在山斜坡上,填土厚薄不一,故塔未建成已向东北方倾斜,但斜而不倒屹立千年。让人流连忘返的还是剑池。据传剑池下是吴王阖闾之墓。历史上曾多次在剑池下发现“墓道入口”。明正德年间苏州大旱,王鏊、唐伯虎等名士在干涸的剑池底发现三角形的洞口,入内只见“垒石数层若横板而已”,遂在剑池东侧崖壁上刻有两篇纪事。一九五五年、一九九四年,虎丘管理部门在疏浚剑池淤泥时,均发现“墓道入口”,所见情况与明代唐伯虎等人记载一致,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离开虎丘,直奔寒山寺。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枫桥古镇,始建于南朝时期的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曾名“枫桥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嘉祐中(1056—1063)又改名为“普明禅院”。传说“寒山”和“拾得”二位高僧曾由天台山来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故寒山寺因此而得名。
寒山寺在历史上曾迭遭火灾,屡经兴废。破坏最严重的是清末庚申年(1860),清军与太平军交战,竟纵大火,致使层楼杰阁,荡为烟埃。清光绪22年陈夔龙拓门构堂,并建钟楼,铸钟悬其上,以存古迹。宣统三年,巡抚程德全与布政使陆仲奇又加修缮,并重建大雄宝殿,一时又成为吴中名刹。解放后,经两次全面修整,如今已是黄墙黛瓦,绿树成荫,庄严幽深,引人入胜。
寒山寺现存主要建筑和古迹,有大雄宝殿、庑殿、藏经楼、寒山、拾得塑像、碑廊、钟楼、枫江楼等。现在的殿宇,都是清光绪二十二年至宣统三年(1896—1911)期间重建的。庭院正面为大雄宝殿,也是寺院中的主要建筑之一。在历史上,大雄宝殿曾经毁建多次,现在的大雄宝殿是宣统三年(1911年)程德全重建的。整体为典型的清式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砖木结构。大雄宝殿后面是寒拾殿,正中供寒山和拾得塑像。相传寒山、拾得为唐代高僧。寒山原称寒山子,曾隐居天台寒山寺。古寺坐落在古运河畔的枫桥与江村桥之间,门口的一条千年运河,就像一条巨龙默默地守侯在寺院门前。江枫渔火,在那个客居他乡,奔波流离,名落孙山,前程未卜的夜晚,诗人是怎样的惆怅与迷茫?
瑟瑟吴江正落枫,碧山古寺独携筇。寒空鸟下岩边塔,残照僧归径外松。 虚寂高斋无俗韵,风狂弥勒有遗踪。扁舟却趁寒潮去,梦里应闻夜半钟。
如今的千年古刹人流如织,摩肩接踵。那一夜晨钟暮鼓没有来临,异乡游子未曾相闻,千年古刹依然巍峨。那一天渐行渐远,远去了小桥流水,离别了园林亭榭。我想我不会再来苏州了,那些吵杂喧嚣已经没有了追梦的气息,过眼云烟不要重提,重提只能徒增伤感。我宁愿在佛祖前祈求,化身千年前一座石廊,矗立在枫桥,守候着诗人的归来,伴着月色,弹一曲枯琴,对酒当歌,听着钟声,醉在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