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天下父母 与孩同行”的活动。课程刚开始,宋老师提问:什么是给孩子的心里营养?我像个小学生一样紧张,赶快打开笔记找答案,也有些自责嫌弃自己一周的时间,没有整理笔记。我还没来得及找到“标准答案”,突然宋老师说“王坤老师说说吧”,我紧张的站起来,心想完了,老师讲的一条没记住,脑子开始努力想上节课老师讲的内容,可是大脑一片空白。刚才翻看笔记本上找也没找到。要是找到我给大家读读,至少是认真做笔记的好学生呀,这可怎么办?我站起来说:啊,好紧张呀,刚才看笔记本还没找到答案呢。宋老师和善的说了声:嗯,对不起。又说不用说笔记本上的。这一下我就放松多了,不用非说上节课讲的,那就好说了,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了。说完,感觉自己还是说的不够全面,想表达的意思没有说到点子上。但是还是得到了宋老师的认可,能得到宋老师的钦点,心里可以说是欣喜若狂,顿时增加了几分信心。
这次课程多是让大家交流、分享,然后宋老师总结,宋老师能看到每一位家人分享的精华,就像云舒老师说的那样:我怎么觉我没说那么好呢。是呢,宋老师就是那种能给我们赋能,能提供心里营养的父母。如今躺在床上我想想具体什么内容我都记不住了,只记得跟杜老师争辩。现在想想自己有些羞愧和自责。当时我是不是脑子出问题了,怎么没人拉我一把呢?干嘛跟人家对着来。现在把当时的情景回忆一下:
记得,当时是宋老师让第一组找个代表,总结一下看了两个小视频的感受。一位爸爸站起来发言,他说:他对孩子是先礼后兵,有时候和风细雨不行,非要让他狂风暴雨才能解决问题。我听到这,感觉特别不舒服,当时大脑瞬间有两个想法,一是:这人怎么跟我老公一样。老公的话是,我跟孩子摆理呀,把理都给他明白了,他不听我可就不怪我了。现在才看到杜老师说的“礼”是礼貌的礼,我以为是道理的“理”。二是:自己学过的知识告诉我,当遇到沟通不畅时,要先处理情绪,然后说事,最后才是道理。所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如果彼此都在情绪当中,你讲道理是没用的。只不过用家长的权威在压着孩子。接着听杜老师分享,他又说到,很多他认为对的好的东西,告诉孩子,有时孩子不听,觉得孩子可以直接用他说省力又高效多好。这一点又触动了我,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孩子喜欢体验。杜老师还说,他跟孩子狂风暴雨后,会跟孩子谈,事情发展的经过,然后告诉孩子,在爸爸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就认同了。一个是:道理,一个是:体验。后来有人问了一句:你觉得效果怎么样?杜老师说开心的说:有效呀。我看到旁边一位老师好像说了一句:长期不一定行。我顿时觉得自己更加坚信,他说的不对,必须站起来跟他理论一下。
其实,站起来的那一刻我也有些慌张,自己觉得这样做有些不妥。毕竟老师没让发言,也没让这种形式分享,也觉得自己是不是有些跟杜老师打架,非要争辩出是非的意思。不过我也一致性的表达,我不是对着他的。我讨厌他说的先礼后兵,我觉得纯粹就是遭劫孩子,你说的那些大道理,孩子都听的磨得耳朵长茧子了。你觉得他爱听吗?从几岁讲到十几岁。我当时就是拿我老公说话,说我老公就是那样做的,结果我儿子特别不能接受。我爆料了自己的丑事,就是为了说杜老师的先礼后兵不对。所谓的和风细雨只不过是家长,换了一种命令的说话方式。不管怎么和风细雨,就是家长说的对,听我的。不听我就开始狂风暴雨,等你不得不听了,我在跟你沟通,怎么样顺从我,我是对的。
现在写这些,我看到自己是一个多么自以为是的人呀!我是在众人面前证明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我是那么的执念。也让我想到生活中,尤其是对孩子和老公,如果那一刻我那股执念上来,我会不顾一切的来证明我是对的。我想到跟老公的一些争辩,也想到跟孩子的一些理论,自己那巴拉巴拉说一顿,想把人家说服的样子。也许当时老公因为疼爱我,依着我,我没有看到老公对我包容。我以为那是自己的“对”。对孩子,我可能会变本加厉的去说服孩子,因为我认为孩子弱小无知,我是成人有经验有知识,所以我自以为在孩子面前是个“好妈妈”。通过杜老师这面镜子,我看到了执念、自大的自己,看到了喜欢争辩是非的自己。想到自己对孩子和老公的不公平,很多事不能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
我也看到自己不是一个会倾听的人,没有一颗空杯心态,去听别人说。我停留在倾听的最底层,别人一说话我就开始翻自己的词典。想好怎么怼人家。老师讲的是写笔记本上了,当时脑子知道了。可是心还离着十万八千里呢,就更别说践行了。
此刻内心满满的都是内疚自责,眼泪早就开始流了。觉得自己以为自己做的很好,还是做的那么差。开始否定自己,自责、羞愧、沮丧。摸着自己的心口感觉一下,心口堵,喉咙疼。告诉自己:亲爱的宝宝,你已经很好了,我们都爱你!我们看到你的努力和付出了。抱抱亲爱的宝宝,一切都是过去的事。此刻的你是富足的,告诉自己慢~慢~来。老师不是说了吗?允许自己试错,体验试错就是成长,我会陪着你慢~慢~滴长大。亲爱哒我爱你!我爱你!你是独一无二的,你非常可爱。抱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