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的奇迹》这本书是樊登老师讲解的一本关于修炼“正念”,遣散焦虑的书,此书原本是一行禅师用越南文写给自己朋友的一封长信,它的特别之处是能够让所有读者都可以立即开启正念的练习。
首先什么是“正念”?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佛系的词汇,书中提到: 当你能够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之间,当你分明觉知到自己身体的状况时,这个状态叫作正念,这是人生最重要的奇迹。
那么“正念”的奇迹主要表现在哪儿呢?当我们面对生活中层出不穷的状况和内心的焦虑时,开启正念练习,会让我们关照自己内心的焦虑,消除痛苦,找回当下,这是我认为这本书带给普通人最伟大的意义。
痛苦的根源在哪里?
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痛苦,那这些痛苦的根源究竟来自于哪里呢?书中一开始给我们列举了一个故事: 一个四口之家,丈夫艾伦在察觉有了孩子之后自己的时间被大量占据,感觉也是很焦虑。接触到了正念练习之后,有了新的变化。
以前,艾伦会把时间分割成几个部分:一部分给儿女,一部分给妻子,另一部分留给自己去读书,写文章,做研究或者散步;
现在,不去分割时间,而是把陪伴子女的时间当成自己的时间,陪他们写作业,感受他们的存在,想办法让自己对他们在那段时间里做的事情感兴趣。和妻子在一起也是如此,结果,不可思议的是,现在艾伦感觉自己有了无限的时间。
我们可以看到,人生中大部分痛苦的根源来自于对时间的渴求,而如何让自己对时间的感知更加深刻,修习正念可以让我们与时间做朋友,更好地和它相处。
正念的方法其实很简单: 你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认真专注于孩子。孩子休息了,你要工作了,就专注地工作。你在陪老婆逛街的时候,也能知道这就是你现在的生活。一切的处境下,你都该保持正念。
作者还提到了一个关于“洗碗”的例子: 洗碗就是洗碗,在一大群朋友来家里聊天,喝茶,看电影。这时正在洗碗的你心中希望赶紧结束,但有油不好洗,就感觉很烦,滴了很多洗洁精,结果又要用很多水冲掉。
书中有一句话: “洗碗时,应该对正在洗碗这个事实保持全然的觉知”,这样就能觉知到自己的心念和动作,比如感受手摸过碗边的时候,碗变得越来越光滑。
吃饭同样也是一种修炼。《中庸》中说“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意思是:人们需要吃饭,但一个东西的味道到底怎么样,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大多数情况都是想着吃完饭去哪儿,做些什么,很少去感受食物的滋味,尤其是大餐一上桌,先忙着拍照,要给大家秀一下。
遇到任何问题都要让自己的身心收敛在体内,让自己专注当下很重要。
在生活中修习正念
如何修习正念?
一行禅师的答案是: 专注工作,保持警觉和清醒,准备好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状况,随机应变。
一行禅师提到了两种简单的正念修习的方法:
修习方法一: 数呼吸 吸气,在心里数“一”,呼气,在心里数“一”,再呼吸,数“二”,就这样一直数到“十”,然后再从“一”开始。在持续的觉知呼吸的过程中,保持正念,如果数错或者忘记,则从头开始,一旦可以真正地数,就已经达到了某种程度,此时,便可以丢弃这种数数的方法,仅专注于呼吸本身。
修习方法二: 一举一动都是仪式。
如果每个人每天禅修一小时,当然很好,但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在行、住、坐、卧以及工作时,甚至洗手、洗碗、拖地、喝茶、和朋友聊天时都练习正念。
书中还提到了“中庸”这个概念,我们通常理解的“中庸”是差不多就行了,但孔子说: “中庸其难哉。”孔子说修炼了一辈子,能够做到中庸都很难。真正意义上的“中庸”是合适的极致,一个人能够把合适这件事情做到极致,做到最合适,这才叫作中庸。
正念之行路漫漫
一个人做很多事情,很难都做到的时候,最好是把能做到的事情先做到了,把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最好。逐渐地,各种各样的事也就能做好了。
正念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很深刻的意义,而且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因为它不容易,境界太高了,做不到才值得我们更加努力。
不能够轻易实现的目标,才让我觉得修炼真是人生最有趣的一件事情。无论做事业,维护家庭,还是自我学习,我们都可以把它当作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你能够时刻体会到自己在修炼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体会它,关照它,关照到自己的退步,关照到自己的进步。这个过程本身,也是正念的奇迹。
本篇文章是一篇告诉人们如何修心的文章,其中所谈观点来自于《正念的奇迹》一本书,正念的修习的确可以让我们在面对焦虑时不再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