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爬山,在山脚下,看见一位妈妈气急败坏地教训儿子的一幕。
儿子看上去很小,只有两三岁,不知道犯了什么错,也不说话,只是一个劲儿地哭闹不止。
不少游客都被小孩子的哭声吸引,不明所以地停下脚步围观。
那位妈妈脸上有点挂不住,似乎是忍无可忍地对儿子吼了一句:“你再这么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说完,妈妈转身就走,一副干脆决绝的样子。
儿子显然被吓坏了,那一瞬间,他嘴里发出的哭声更大、更加急促,跌跌撞撞地奔着妈妈的身影奋力追赶……
我相信,这样的一幕,你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也曾见到过,甚至我们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无理取闹’、‘不乖巧’的时候,也跟这位妈妈的表现如出一辙,跟自己的孩子说过同样的话。
又或者,回想我们自己小时候,谁又不曾被自己的父母如此‘教育’过呢?
可是,我们大多数人或许都不了解,这样的语言恐吓,或者肢体行为上的粗暴对待,会对一个孩子的心理,造成多么大的创伤,许多孩子终其一生,都无法从这样的心理阴影当中走出来。
1.
孩子的敏感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只要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孩子幼小的脑袋里,立刻就会得出一个结论: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并不是毫无条件的!他们爱的只是听话、乖巧的我,只要我做了他们不喜欢的事,他们就没有那么爱我了。
我知道,几乎所有的父母,嘴上讲的都是,自己肯定是无条件爱着自己的孩子,无论孩子表现怎么样,都不会改变这一点。
可是,我们想一想上面那位被妈妈当众抛下的孩子,当他在一边大声哭喊,一边慌乱地追赶妈妈背影的时候,他的心里究竟是怎么认为的?
心理学家们有一个共识,目前已知的心理疾病,病因几乎都是来源于这个人在童年的时候,内心没有能够建立起正确的‘自我价值’。而‘自我价值’最重要的启蒙,就是一个儿童,在学龄前的年纪,所建立起来的对‘爱’的感知能力。
根据统计分析,凡是性格中有自卑、懦弱、犹豫不决、缺乏决断力、谨慎过度等等这些特质的青春期孩子,他们的童年时代,几乎无一例外,都经常性地遭受到来自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的‘恐吓’教育。
如果这些孩子的心理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改观,等他们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很大一定程度上,就可能会变成我们眼中那些孤僻、不合群、不具备团队合作意识的怪人,又或者情商堪忧,总是无法体会和顾及他人的情绪感受,也没有办法完全相信别人,更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想不到吧?看似很常见的一个吓唬孩子的教育方式,竟然可能会对孩子造成这么大的心理伤害?
2.
不少父母可能会觉的委屈,我也不想那么对孩子啊,谁让他怎么说都不听呢?实在没有办法跟这家伙好好沟通啊!
的确,跟小孩子,尤其是幼儿进行沟通,对于父母们来说,可能是这天底下头等难事,好像只要稍微一不遂这些孩子的心意,他们就要撒泼打滚,哭闹喊叫,搞得我们心烦气躁,再好的情绪都按捺不住了。
都说两三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第一个叛逆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上总有一种‘天老大、他老二’的无所顾忌,总是对家长发出的指令充耳不闻,而又频频对他人‘发号施令’,他说要什么,要怎么样,就一定要,不然就是一场‘狂风暴雨’……
难道,孩子天生就是蛮不讲理、不可理喻的?
其实,想要不用‘恐吓’的教育方式,还能够跟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问题,父母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用心了解孩子每一次哭闹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孩子为什么这么难管?
我们仔细探究,就会发现,这个年纪的孩子,他的内心意识正在跟这个客观的外在世界,进行着一场悲壮的‘殊死较量’。要知道孩子从妈妈腹中来到这个世界,一开始他是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的,他觉的自己和整个世界,是没有任何界限的,他自己就是整个世界。你看,小孩子饿了就哭,不舒服了就哭,甚至看不到妈妈也会哭,他完全不会顾及自己的哭声,会给别人带来什么烦恼,因为在婴儿的世界里,除了他自己,根本没有别人。
渐渐成长,到了两三岁,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孩子慢慢就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是世界的全部,可他又不能完全清晰地明白,自己跟世界的关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个时期的孩子是最缺乏安全感的,心里也是最恐慌的,无时不刻都有两个小人在他的心里互相争斗,新的‘自我意识’和旧的‘婴儿意识’,两者混沌纠缠,让他感到很迷茫。
于是,孩子动不动地向自己最亲近的人,爸爸妈妈,或者是爷爷奶奶发号施令,不过是他体内的‘婴儿意识’在表达它的不甘心,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他还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所有人的存在,都是以他为意志的。
所以,不要总是觉的孩子无事生非,无理取闹,要知道每当这个时候,孩子其实也很辛苦,很苦恼。
孩子总爱哭闹、撒泼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觉的,除此之外,自己没有更好的方式跟父母进行沟通。
我们为人父母,总是容易忽略及时地教会孩子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情感。
想想我们幼年牙牙学语的时候,又或者进入幼儿园刚开始识字的时候,父母、老师们最一开始教会我们的,都是些什么内容?
如果我们到有幼儿的家里做客,就不难发现,每一家的卧室、客厅里,墙壁上都挂满了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识字’图片,上面的内容无一例外,要么就是‘爸爸’、‘妈妈’等身份名词,又或者是‘苹果’、‘香蕉’、‘老虎’、‘狮子’等等其他事物名词,也就是说,我们最早教会孩子的,都是一些关于‘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认知名词。
不是说学‘名词’不对或者不好,只是孩子脑袋里装的全是名词,等他内心感到不安,或者不舒服的时候,他如何能像父母们所期望的那样,正面又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呢?他自己都弄不清楚自己的情绪是怎么一回事,这是叫做难过还是幸福?是开心还是郁闷?
孩子不会情感表达,于是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回到婴儿状态时那样,用大声哭喊来进行表达和沟通,也就变成了父母眼中的蛮不讲理和不可理喻。
3.
既然知道了孩子哭闹其实都是情有可原,我们自然也应该明白,用‘恐吓’这样的应对方式,对不会情感表达的孩子来说,只会是一种‘雪上加霜’的伤害,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必然是要从教会孩子正确地表达自我情绪和情感开始。
该如何培养小孩子的情感认知呢?
《不妥协的谈判》一书里,作者丹尼尔提到过关于他二儿子的一个故事,或许我们可以做为借鉴:
这个小家伙跟哥哥弟弟们一块玩的时候,经常下手很重,把兄弟们欺负的很惨,周围的邻居都说,这个老二不好管。
丹尼尔于是专门抽了一个空闲时间,抱着自己的二儿子,心平气和地问他:你开心的时候,跟哥哥弟弟一起玩,是不是感到大家都很开心?
老二说:对,很开心!
爸爸接着问:那你还记不记得,当你用力打他们的时候,你内心里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老二很努力地想了一会儿,说:我说不好,感觉像是‘黑暗面’!
很显然,孩子虽然认知有限,但也知道那样的暴力情绪不是一件正面、光彩的事物,他用自己看过的电影里的一个负面形象——‘黑暗面’来形容。
爸爸很开心:很好,那咱们做一个约定,当你的‘黑暗面’冒出来的时候,你能不能帮忙,我们一起把它赶走好不好?
结果第二天,爸爸看到二儿子又一次处在‘暴走’的边缘,于是在他耳边低声提醒说:小心,你的‘黑暗面’要出来了!儿子一下子就变的特别不好意思起来。
知道后面发生什么事吗?二儿子有一天兴高采烈地对作者说,爸爸,刚才我的‘黑暗面’来了,但是我把他赶走了!
看到了吗?让孩子自己感受、认知自己的情绪,这才是父母应该选择的教育方式。
我们必须引导孩子,在他们每一次感受到‘快乐’、‘难过’的时候,教会他们懂得体会自己当下的情绪,在他们的行为举止符合一些品质特征的时候,及时给予他们肯定的反馈,教会他们明白,什么叫做‘坚持’、‘毅力’、‘分享’、‘帮助他人’这些情感定义……
只有这样,当孩子能够学会体会自己的内心的情绪,并可以清晰地对父母进行表达的时候,哭闹这样的婴儿反应,自然而然,才会彻底离开他们的脑海。
有句话叫做‘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三字经》里也说‘子不教,父之过’,所以,为人父母的我们,在孩子的表现出蛮不讲理、撒泼打滚的时候,千万不要一味地用责怪、恐吓的方式,来企图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要记的宽容一些,再宽容一些,用自己无条件的爱,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用耐心引导孩子学会认知和表达情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价值’,这样的教育方式,将会是孩子一生当中,最难得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