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阅读本书前
第一次知道印象笔记,好像是在08年,那时还是一个单机版,当时是出于知识管理的目的,开始接触这些软件,当时了解的还有MyBase、网博士、网文快捕等等,而在那个时候,印象笔记其实并不算出彩,而我的主要知识管理工具,经历了从网博士,到Wiz,再到印象笔记的一个过程。
几经周折换到印象笔记,是在13年,而在之前的两年,我是Wiz的忠实用户,在曾经的博客沙牛之家上,写过不少关于知识管理和Wiz的文章。直到现在,我仍然仍为在功能上,Wiz无出其右,但为什么我还是转移到了印象笔记?
最大的原因莫过于三点:
- 手机App越来越重要。很多时候,我需要一款随时随地可以记录的笔记工具,而印象笔记的手机客户端,是同类产品中最优秀的,Wiz的PC端很强大,而在手机客户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自身从功能控到简洁易用的观念转移。如上所述,Wiz的功能非常强大,但自己似乎过了折腾工具的年龄,因此,开始倾向于“刚刚好”的软件,而非功能强大的全能派。
- 垂涎于印象笔记的搜索功能,连图片里的文字都能搜索出来——这也是印象笔记和其他同类产品相比的最大竞争优势之一。
关于印象笔记和Wiz,两者同样优秀,在我心里,对于二者如何选择,只是倾向于简洁易用和功能强大之间的选择而已。
今天,很欣慰收到李参老师寄来的这本书,感谢之余,作为一个工具控的原力开始觉醒,于是,迫不及待的写下这段文字,然后进入神魂颠倒的阅读状态……
这里开始是书评
1. 总体评价
阅读过程中,这本书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这只是一本工具书,但书里几乎不提印象笔记的用法,有也只是一笔代过。
这不是一本关于印象笔记的工具书,而是一本以整理为核心的观念书,以印象笔记为主要整理工具,讲述关于时间管理、知识管理、目标管理甚至人生整理哲学。
2. 书籍内容
本书包含以下六方面的内容:
- 建立思维的秩序
- 建立信息的秩序
- 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 建立个人信息库
- 建立个人任务管理系统
- 记录你的人生轨迹
基于这六个方面,小编认为本书的主线是这样:
前两章讲述如何通过印象笔记来收集信息,包括收集自己的想法和各类资料,而在后面的四章中,则讲述如何使用印象笔记来搭建自己的各类系统,属于应用层面。
附上小编亲制思维导图:
(Xmind导出的文件不是很清晰,需要PDF版本的小伙伴可以留言哦)
3. 小编的印象笔记经验分享
从Wiz转移到印象笔记三年,在使用频率上,算是重度用户,但笔记并不多,目前共有笔记本约60个,笔记共1435篇。
很认可印象笔记所提倡的使用理念:任何内容都往里扔,需要时直接搜索,定期整理即可。
小编主要使用印象笔记记录这些内容:
重点说一下这几个笔记本(组):
- 收集箱。任何新笔记都创建在这里,每周整理一次。
- 点子。未成型的想法都会汇聚在这里。
- 待办事项。小编很少使用印象笔记做时间管理,个人认为使用专门的时间管理工具更加方便。
- 工作相关。这是一个笔记本组,任何和工作相关的内容都记录在这里,如果是项目类的任务,我会使用前缀,比如关于Pomonote的项目,我会使用“PN_项目名称”的笔记本命名规范。
- 专业知识。和本职工作相关的内容,都在这个笔记本组里,在里面再细分笔记本。
- 个人提升。记录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内容。
- 个人资料。和自身相关的内容,包括各类常用信息、读书笔记、日记等内容。
在使用印象笔记时,小编会每周进行一次整理,整理的主要工作包括:
- 删除不必要的笔记
- 将笔记放入应归属的笔记本中
- 打上标签
- 清空收集箱,如果有不适合放在其他笔记本的内容,小编会放在一个名为“Tmp”的笔记本中
相信有很多小伙伴和小编一样,在刚接触印象笔记时,不太明白标签的定义,其实可以这样理解:分类即这篇笔记是什么(is),标签即这篇笔记包含什么(has)。
4. 读完本书后的改进
书中提到的很多使用方法都很受用,小编会基于本书的理念,对自己印象笔记的结构做一次升级,主要改进包含:
- 区分当前任务和存档任务
- 使用更有效的标签管理方式,比如针对日记的年标签、月标签和纪念日标签
- 坚持使用印象笔记写日记
- 区分工作流、经验库和知识体系
- 使用印象笔记来管理自己的目标
结语
你并不需要一本印象笔记工具书,因为印象笔记已经做得足够简单,你所要做的,只是“把任何东西都直接往里扔,需要时直接搜索”。
而你真正需要的,是一本像《印象笔记——留给你空间》这样,融合各类整理方法的观念和技巧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