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行一首歌《知否,知否》,觉得很好听,听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不是李清照的《如梦令》吗?好听,搜索一下《如梦令》的结果,李清照写了很多词,其中《如梦令》就有两首大家是都熟悉的。
为什么都是如梦令?词牌,词牌是不是曲名呢?搜一下,是的。
词牌 ,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唐则诗人济济,宋有文士跄跄。
最初词是伴着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曲之间,谁先谁后呢?我跟朋友争论的结果,就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其实,或按诗人的词意配曲,或根据曲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
宋代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就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蝶恋花-春景》这首词,"蝶恋花"是词牌,是曲名。"春景"是词的标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标题。词牌通常也决定词的平仄。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起首两句,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睡得死死的,又怎么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爱惜花的感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美女昨晚喝酒时看到刮风下雨,猜到明天就看不到海棠花了,所以喝酒,而且喝醉了。我们喝酒是跟朋友拼酒量,喝得好爽,憋屈了也喝的痛快。但多愁善感女诗人就不一样了。因为花开花谢而喝醉,时光流逝,生命短暂,感慨万分。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第二天早晨醒来酒意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词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我思索一下美女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爱惜花的心理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我搜了一下,李清照生活的那个时代,从北宋到南宋,被侵略从北逃亡到南方,颠沛流离的生活,如“雨疏风骤”,爱惜那段与丈夫美好的生活,随着战争一去不复返了。跟下面这首《如梦令》相比,伤感了很多。下面这首词应该是少女时代写的。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经常回忆起以前到小溪边的亭子游玩,一直到日暮时分,
但因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
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
我争着渡河去,
桨声惊醒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
那么,大家可以把《如梦令》的词,都可以用《知否,知否》这首曲来唱看看,有什么感觉?
好像都可以唱出来,就是因为,词牌就是曲名。诗人和词人当时就是喝酒写诗,侍女弹曲,词配上曲,美女陪才子,度过艰难岁月流下浪漫诗歌,只是词写下来流传到现在,曲没有录音机,没有五线谱失传了,现在,作曲家们以词意配曲,能够让我们在音乐中体会古诗文的魅力,让中国文化的经典流传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