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浩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的那二十年,新疆往返内地的交通工具主要依靠绿皮火车。八十年代初开始,因为高考的恢复,新疆的学生每年都陆陆续续的,像他们的父母或爷爷那辈当年那样,横穿着中国大陆去内地求学。只不过父辈们是从东到西而来,而我们是从西向东而去。
这群少年,估计是当年同龄人中有规律有组织横穿中国版图距离最长的群体。他们基本是十七岁到二十岁之间,说着标准而略带西部口音的普通话。男孩子高大帅气,女孩子青春活泼。不信?男生请参考李亚鹏,王学兵,陈建斌,曹卫宇等中戏男神模板。女生则以和晶(央视主持)、李霞(凤凰卫视主持)、佟丽娅、蒋欣等知性女神为蓝本。请自行脑补他们的画面。
当年从新疆乌鲁木齐发往内地的客车,每天就只有一个班次。记得去北京是69/70次,去上海是53/54次,去西安是143/144次,去郑州97/98次是,去成都是?次(不记得了,请同学帮忙回忆)
新疆学生基本上就是坐这几趟列车出疆求学的。如果去山东和东北上学的,则在北京转车;去武汉,长沙,广州上学的,则在郑州转车;去云贵川的,就在成都中转。去南京、杭州、厦门的统统坐上海的车。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则是新疆学生最省心的上学的城市,离家最近,气候相同。
那时,能够回内地大城市上大学是新疆学生的梦想,这个梦是父母嘱托让孩子们做的,因为他们都想让孩子回到自己的故乡去学习和生活,也想在退休之日,随着孩子回到他们自己的故乡。
于是,带着父母的嘱托和我们自己的梦想,我们就在十七八岁的年龄,向着祖辈曾经生活的地方,出发了。心里面就像《闪闪的红星》里面的胡汉三那样,大声呼喊:我胡汉三回来了!
那时,我们大多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坐火车出远门,和同学结伴长途旅行的喜悦早就让我们忘了父母的担心和路途的困难。因为是学生,没什么钱,都是硬座。从乌鲁木齐到郑州是3天3夜,到北京和上海是直达,需要4天3夜。刚上火车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坐3天3夜是什么滋味?
踏上旅途,才发现从乌鲁木齐到兰州这段路程,无论出疆还是回疆,都是身体和心理的煎熬。车到兰州之前,火车头还是蒸汽机车。一路上烟尘滚滚,汽笛长鸣,好不威风。但孤零零的一列火车在茫茫的戈壁彳亍独行,颇有些凄凉。火车跑了一天还是戈壁,跑了一晚上还是戈壁。然后,话也不想说了,牌也打烦了,眼皮也打架了,但你只能坐着,盼望快点到兰州。因为过了兰州,才感觉进入了内地了。
过了嘉峪关后,火车上的人开始多了。于是,在你的座位旁边,开始有站着的人,有抱孩子的妇女。开始有我们听不懂的方言。第二个晚上,你会忽然发现,你的脚底下开始有人,是躺着的。他的鼻子,就挨着你的脚丫子。你的头顶有人,和你的行李睡在一起。这是一幅多么立体的画面,海陆空都有人。
车上的第一天,你还可以在车厢里走动。第二天开始,你基本不能动,最多在座位上站起来,伸伸腰。女生上厕所绝对是困难的事情,因为走到厕所加上排队可能花一个小时甚至更多。男生小便则不成问题,因为一天后,你已经可以坦然地在火车临时停靠等待错车的间隙在铁道边撒尿,毫无顾忌的把尿回馈戈壁。那时火车临时靠站是家常便饭的事,也是迫不得已的事。因为只有一条铁路,只有在临时停靠点等对面的车过了,我们才能继续前行。小孩子则被大人端着在窗口直接撒尿。但坐在后面的座位的人可能会骂娘,因为飞驰的列车可能会把这童子尿送到你的嘴里。呵呵,这估计是很多新疆学生人生体验第一课。
在车上的第二天晚上,实在太困了。于是,学别人钻到座位下去睡觉。我这一米八的个子钻下去还真不容易,身体贯穿两排座位。头和腿在座位底下,只有腹部在两个座位的走道之间。哎,好尴尬。但顾不得这么多了。躺下去是不容易的,想睡着同样不容易。座位底下的那气味,用一个现在时髦的广告词:酸爽!那是食物垃圾和脚臭混合的气味。在车轮与铁轨亲密接触发出的有节奏的“哐当”的催眠下,在酸爽的气味陪伴下,这一夜是那么的漫长。
身体上的痛苦和一路前行所获得的快乐和历险相比,吃这些苦都是值得的。一路上可以遇见许多形形色色有趣的人。有一次遇到一对情侣,男生是陪着女朋友回新疆,然后回北京的北京哥们。幽默、热心,说话超逗,长得很像相声演员牛群,口才也像牛群。我们追问他是不是牛群,就差逼他拿身份证检查了。一路上给我们讲北京的各种段子,让我们笑坏了。晚上,他站在座位旁整整通宵,只为了腾出座位让女朋友可以躺下。我想那个新疆女生现在肯定很幸福。
在陕西境内遇到了一对父女,女儿说她爸爸是当年风靡全国的气功大师严新的师叔。一路上给我们讲了很多离奇玄幻的事情,还忽悠我们干脆就别去上学了,跟着他们去学气功。火车临时靠站,我们准备依次排队下车。刚准备下车,我被身后人一推,一个趔趄,手里的一杯热茶一股脑地浇在走在我前面的气功大师的秃脑门上。大师烫得一个轻功从车上飞到站台,回头大骂:“哪个王八蛋干的?”我早已吓得逃之夭夭。开车了,大师好像被这杯热茶减了功力。她女儿看着老爸发红的脑门,恨恨的说:让我爸回去发功,让那兔崽子遭殃。幸好,父女俩在西安就下车了,我才放心,哦弥陀佛。
经过三天三夜的跋涉,火车到了它的终点站——郑州。而我们还要继续前行去武汉。去武汉,必须在郑州签转。出站签转,就不能立刻签上南下的车,就要在郑州火车站呆一个通宵。在站内签转,其实就是瞅着列车员疏忽的档口,见到南下的车就上。那就必须站着从郑州到武汉,这一路有十个小时。
有一次,在郑州站台遇到了从阿克苏回学校的同学。他告诉我,他从阿克苏坐了3天3夜的汽车到乌鲁木齐,然后3天3夜的火车来到郑州,他不能随我们从郑州到武汉,因为他已经精疲力尽。这个十八岁的小伙子面对这迢迢旅途已经求饶,丢下我们,他出站找小旅店去睡觉了。
经过郑州南下的列车其实很多,但特快列车上不了,是列车员不给上。因为我们的学生票是普通列车的车费。我和一起出疆返校的同学在站台上等了5个小时,终于看到一列从青岛到武昌的普通列车进站了,潜伏在各处的学生一拥而上,列车员根本没法阻拦。于是我们扛着行李和从新疆千里迢迢带出来的哈密瓜,与北方南下的学生在火车上汇合了。大家没有会师的喜悦,只有疲惫和相互嫌弃。我们根本没法没从车门上车(车门上不去),人太多,我们是从车窗爬上车的,把车窗旁的两个女生吓得花容失色。
在火车上站立十个小时的体验,教给我两个人生经验。第一,人出门在外,要笑脸对人,要善与人沟通。站了几个小时的时候,我就已经撑不住了,双腿在发抖。我旁边的一个大叔,看见我站的实在太久了,就好心的让我换着坐坐。这是我满脸善意的微笑换来的。第二,该舍弃的不要舍不得。那次,我和同学从新疆一路带回去的哈密瓜是累倒我俩的罪魁祸首。一麻袋哈密瓜,有快百斤的重量。其实在路上就应该吃掉,或者送人。这袋子哈密瓜累的让我俩差点气绝,最后到了武昌,凭着毅力,拖着伤痕累累的哈密瓜回到学校,最后喂给了宿舍一群饿狼,连渣都没给我剩下。
看了钱钟书先生写的《围城》,特别喜欢看他们从上海去湖南教书那段旅途的遭遇。虽然小说描述的时间与我们那时相隔半个世纪,但那时我们每年出疆和返疆的经历和心境与先生描述的情景何其相似。旅途中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意想不到的事情,也会结交朋友,耳闻目睹很多新鲜的事情。
我们就遇到流氓冒充列车员添开水,然后拿着刀子强卖据说是麦乳精的水,逼着我们给钱。虽然我们的行李里也有带给内地同学的英吉沙小刀防身,但最后还是屈服了坏人,给了钱认栽。在西安火车站和民族同学一起相互帮忙,共同抗击火车站企图挑事的混混;在郑州遭遇小偷,偷光所有细软,差点流落街头;还遇到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一个漂亮女生,到站后就挥一挥手消失在茫茫人海。还遇到很多很多... ...
就是这样的出疆之旅,充满疲惫,充满欢乐,充满新奇和历险。每个假期,都在每个出疆返校或回疆探亲的学生身上重复着。每一次旅途, 都会和不同的人相遇,在一起相伴随行几个小时乃至几天,然后各奔东西,相忘于江湖。
那时,旅途上我们不说再见只道珍重,因为再见面是不可能的。那时,在旅途上也不追问姓名,因为在多年后的记忆里,姓名是最没有特征的符号。我们只默默享受这一段共同度过的旅途时光。
那些年,在路上的故事其实还很多。我写下的这些,只是属于我的记忆。虽然零碎,微不足道,但希望它能勾起那个年代我们新疆学生 跨越千山万水,求学路上的集体记忆。
(留言区可写下曾经的旅途往事,共同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