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送 别(广泛版本)

    词:李叔同

图片发自简书App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说起这首《送别》,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会唱。我第一次学到这首歌,是在初中的音乐课上。


《送别》的谱曲来自约翰·P·奥德威,由李叔同(即弘一法师)作词,创作始于与许幻园的一次离别。

许幻园与他是志同道合的至交,共同主张改革旧制,在革命浪潮中,许幻园家业全毁,为了找袁世凯讨回公道,他决定北上,临行前与李叔同道别,离别时,在百感交集中李叔同写下了这首歌。


斯人已去,歌曲永存。作为一首经典之作,从1914年诞生至今,已经被翻唱、改编过上百个版本。李健、韩磊、朴树、李志、陈绮贞、唐朝乐队等等众多歌手都对这首歌重新演绎翻唱过,各具特色,各有不一样的韵味,却直击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朴树改编的《送别》,做为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的片尾曲,这也是他重新回归大众视线的第一首歌曲。编曲中,每一处细节都动人细腻,留声机的摩擦声、孩子的欢闹声和相机快门的声音都让这首熟悉的歌曲充满了一种淡淡的追怀往事的情怀。

往事也在淡淡的旋律中慢慢浮现在脑海,却之不去。

一位网友说:“7岁那年夏天,随父母搬到了一个四合院式的大家庭,我胆怯内向,看门爷爷冲我微笑,只觉得陌生温暖。那年的夏天我跟爷爷成了好朋友,他教会我下象棋,教会我用木头刻手枪。记得爷爷爱吃苦瓜,他却说,不苦,没什么是最苦的。后来我才知道,他在那个夏天就已经确认得了肺癌。生如夏花,你在那边安好!”

这样一种送别,令人久久流连,每次听到都能唤起内心那些温暖的记忆,关于童年,关于亲情。

朴树对《送别》的评价非常高。在一次采访中,朴树说:“我很喜欢李叔同的《送别》。如果是我写的,哪怕写一首,死了也甘愿。”


李志翻唱的《送别》,没有了朴树的那种执着的情绪,而是缓缓的表达,充满了故事性。诚如某歌迷所言:感情刚刚好,完全没有任何溢出的感觉,犹如七分满的茶水,不偏不倚。

原来最好的离别,是哀而不伤,各自珍重。


与朴树、李志《送别》中淡淡的愁绪不同,陈绮贞改编的《送别》放在专辑《快乐的夏天》中,她让原本伤感的曲调变得俏皮起来。

美丽的燕子、哭泣的泥娃娃、蜻蜓飞过夹竹桃……这些都是童年的画面,脑海里仿佛涌现出小朋友你追我赶的欢快时光。儿时的同伴如今早已为人父母,那个可爱的红通通脸颊,穿着花裙子的小女孩,那个还在玩着泥巴过家家的小女孩啊,一去不复返了。

一壶浊酒敬年少轻狂,那回不去的时光,我们此时还在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进着。


这样一曲离歌,经过唐朝乐队的改编,又多了几分人间沧桑。与之前介绍的几个版本都不同的是,唐朝的《送别》,充满了西北塞外的苍凉感,虽有离愁别绪,却唱出悲壮之美。


李健将《送别》改编进演唱曲目《月光》中,童声演唱,洋溢出浓浓的乡愁,每一次听到这儿,鼻子微酸,心在流泪,那应该就是想家的感觉吧。有月光的地方,就有想家的游子,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


有人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送别》。因为离别情愫,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引发人们的共鸣。

在离别的时刻,无论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诉衷肠,还是“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豁达,内心都需要这首歌的抚慰。

这首歌直击内心,甚至唤醒了灵魂,就像韩磊所说:“无邪,还有美,大美,真正能够传承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