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镇上有大集,五天一次,基本都是上午半天,逢农历三和八的时候,十里八村的人们就都聚到一起,买点时鲜菜、买条鱼打点肉(我们的方言,也就是买点肉)、买点生活过用品家用物品、买件换季的衣服…
当然,大集也有全天的时候,腊月过半,马上就要过年,家家都准备着采购年货,也因此从腊月的十八开始,到二十三,到二十八,大集就成了全天的集,人们从早上到晚上都在赶集,筹备着年味,也筹备着一年到头的盼头儿。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很多的东西都是赶集(我们的方言,去集市上)的时候买来的。比如,春天的时候吃的雪虾、海带;夏天的时候妈妈偶尔炖的大鱼;秋天的时候家里要围玉米的栅栏;冬天的时候我的帽子手套以及棉鞋和棉服…
那时候的集市,是我小学和初中时的期盼,因为一到了集的日子,家里总会调制一些新玩意儿,虽然妈妈也会每次都念叨着今天赶集又花了一张“毛爷爷”,可我并不在意,因为没有当家做主过的我,始终享受着大集带给我的“丰盈”。
虽然享受着赶集过后的各种“利好”,但我并不喜欢去赶集,好像从小时候到现在都是这样。小时候是因为太冷了,赶上冬天的集,从家里出发骑车到集上,坐在爸爸的后座上,到了集上腿已经麻的踩了高跷,那种感觉并不舒服,加上家里有亲戚在集市门口卖东西,每次路过都要打招呼,加在一起,这好像成了我小时候不爱赶集的原因大分析;等大了一些,我开始讨厌夏日的暴晒、冬天的狂风,所以对亲自去赶这露天的大集始终是喜爱不起来。
以前,从未想起过想写过大集,直到今天,虽然离故乡的大集已经很远了,但方圆百里风俗也并不完全不一样,在小区北边一些距离,至今都留着一个本地大集,才住到这里的时候,眼光和心思还是如从前,所以从不去赶集,日常所需想要买的,出门超市都能买得到。
但住的久了,最近空了,发现小区的老阿姨们总是对大集有些偏爱,不光是老阿姨们,好像小区的其他人也会偶尔去集市上买些蔬菜和水果,慢慢的慢慢的,我和老公,还有婆婆都开始偶尔去集市上转转,赶集又重新进入了我的生活,尽管它依旧是露天的,但它没有想象中那么风吹日晒,渐渐的,竟然对它也多了一些喜欢。
大集上,我总是能找到一些应季新鲜的蔬菜,比如今天买了一些绿油油水嫩嫩的菠菜。超级开心。
大集上,我也能找到一些性价比高又好吃的水果,比如这一整个冬天,家里的苹果基本都来源于大集。
大集上,我甚至还可以更多的去感受下百态的人生:买了好多次梨子的大叔,可能家里是种果树的,装梨的框是树枝编的,他的梨清脆又爽口;今天卖苹果的大哥,坐在车上,吆喝着卖苹果,称着称,可我见他还在沐浴阳光,大概今天心情还不错;卖菠菜的小哥,一会不停的分菠菜装袋子,勤勤恳恳,看他年纪似乎都不大,和大多数人一样在为生活忙碌着;也有淡定的阿姨,自己家的白菜、鹅蛋都拿来集市上卖卖,卖不出去也不妨碍她将每颗白菜都收拾的好干净,零星来了一个问问鹅蛋怎么卖,便立刻迎上和人交谈开来…
我想,在我心里,对大集谈不上歌颂或者是赞美,但在我看来,它丰满又包容,虽然它是人声鼎沸的,是交通堵塞的,但它给了赶集的那些人们,向往和希望,它让我们的日子,看起来年复一年平凡普通,但又随时能鲜活亮丽又热气腾腾。
也许,这才是人间烟火的真实,是你我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