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慵懒轻柔,透过窗外的枝桠叠叠错错斑驳一地,整个房间温暖而明媚。趁着Amos 午睡的空档,沏一杯热茶,待花儿在水中慢慢舒展开来,寂然...静默...仿若时光也由此变得悠长,轻嗅着淡淡清香,不由心生温暖。
捧一本书慵懒地窝在沙发里,茶香氤氲,书香馥郁,感受两种独特的味道在鼻尖弥漫交融,在这茶言字语中悠悠地度过幽静清浅的午后时光,疲惫和焦虑也消散地无影无踪。
纪伯伦的《先知》是一本读了又读的书,因为每次拿起它都能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动。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纪伯伦和泰戈尔一起被称为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纪伯伦的《先知》和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也同被称为东方最美妙的声音,但二者的风格因着彼此迥异的生平有着很大的不同:泰戈尔出身贵族世家,唯美主义,诗集语调轻快,文字隽美,舒缓的节奏让人感到内心的平和明净,温柔而优雅;与之相对的是,纪伯伦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迫,见证了无尽的丑陋和悲伤,文字中既有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更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在平易中启示深邃广博的哲理,思想如沙砾般尖锐,直指人心。
《先知》借由主人翁先知穆斯塔法之口,阐述人生哲理, 包括爱、婚姻、孩子、自由、善恶、生死等26个主题。纪伯伦的词句纯洁明净,简单直白,读起来很悠长,富有满满的温情,同时又含有深深的哲思。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即便在他看透了人性的冷漠与破败之后,依然强调的是善而非恶,甚至将恶看作是善的扭曲和丧失,透过诗句,依然能够感受到他的感恩与释然,他用坚定的信念平静地阐述这个世界凶残背后的温存和美好,记录着那份善良与纯白。
纪伯伦出生于天主教马龙派教徒之家,其作品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先知》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深受《圣经》的影响,上帝在他的笔下被他喻为陶工、射者、至高无上的诗人,上帝把宇宙、世界和人生凝聚起来并赋予其意义, 因此上帝永远是人们崇拜、追求和热爱的对象,是一切思想感情的核心和终结。正如圣经所记载:“我们的主,我们的 神,你是配得荣耀、尊贵、权柄的;因为你创造了万物,并且万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创造而有的。(启示录4:11)”
在《论祈祷》中,穆斯塔法回答女祭司:“我们的主啊,我们不向你祈求什么,因为我们心中的需求产生之前,你已经知道我们需要什么。因为你就是我们的需要;在你把自己更多地赐予我们时,你早把一切全赐予了我们。”祷告是基督徒与神对话亲近的一种方式,合神心意的祷告必蒙神的垂听,但在开口祷告的那一瞬间,我们是否会常常忽略最重要的一件事:为爱主的心祷告。在祷告时是否对主有信心,去坦然接受一切预备都将是最好的安排呢?
在《论宗教》中,穆斯塔法对年迈的牧师说:“假如你想了解上帝,就不要仅仅做一个解谜的人。不如举目四望,你将看见他同你的孩子们游戏。也观望太空,你将看见他在云中行走,在电中伸臂,在雨中降临。你将看见他在花中微笑,在树中举手挥动着。”认识上帝不需要猜测其旨意和想法,祂超越一切限制和空间,无所不在又真实可见,也正如诗篇中所颂:“我若展开清晨的翅膀,飞到海极居住,就是在那里,你的手必引导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诗篇139:9-10)”
在所有的哲学与宗教的文学作品中,死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为它神秘却又平常,可怕却又无可避免。关于死亡,我们不能接受它只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无法坦然面对它,我们极度悲伤,痛彻心扉,于是,死亡始终是个沉重而阴晦的禁忌。在《论死亡》中,穆斯塔法反问美特拉:“死亡不就是呼吸从无休止的潮汐中解脱出来继之升腾,不受任何限制地追寻上帝去吗?”所以,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而是此生的超越,是值得欢呼庆贺的事情,它是另一个新生命的开始,只要心中有“梦”,梦里隐藏着“永生之门”。耳边突然响起《寻梦环游记》里亡灵们踏上花瓣桥的那首歌:我们相亲相爱,生命延绵不息……
读书的美好在于它的奇特,藉由书籍我们永远可以从古人先贤那里习得如何思考,如何做人,如何认识自己,如何体验和感悟生命,如何让思想和灵魂得以升华。在迷茫的时候,在失意的时候,在痛苦的时候,打开《圣经》,《先知》抑或《沙与沫》,便能感受到一位年老的智慧者缓缓坐在我的身旁,他用深邃的眼眸望着我,用最浅显的方式将人生的哲思娓娓道来,结束的时候,他会抚摸着我的头仁慈而怜悯地道别:孩子,回到生命的纯粹,爱无所不在!
彼此相爱,但不要做成爱的系链:
只让他在你们灵魂的沙岸中间,做一个流动的海。 ----《婚姻》
悲伤在你们心中刻的痕迹愈深,你们能容纳的欢乐便愈多。
悲欢是互相不可分离的。悲欢同至,其一在与你同桌共餐,另一个则酣睡在你的床上。----《悲欢》
愿望与恐怖,憎恶与爱怜,追求与退避,都是永恒地互抱着。
这些事物在你里面运行,如同光明与黑影成对地胶粘着。
当黑影消灭的时候,遗留的光明又变成另一种光明的黑影。
这样,当你们的自由脱去他的镣铐的时候,他本身又变成更大的自由的镣铐了。 ----《自由》
当你的朋友向你吐露心声之时,你既不怕坦诚地向他说“不”,也不会不肯向他说“是”。
当你的朋友沉默时,你的心仍然在倾听他的心声。
因为在友谊里,一切思想,一切愿望,一切希冀,均在毫无炫耀之中产生和共享。 ----《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