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德高望重、玉树临风的心理师。为尊者讳,写这个故事时,我需要给他另取一个名字。可我想啊想啊,想破头也想不出比「吴益军子」更为尊贵的名字了。怎么办?那就借他用用呗。
好了,既然他跟我同名,那我就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他的故事吧。
连载中,第四十七篇;上一篇:[连载·一具心理尸㊻]一个心理师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过完了大半个人生,才想起身边还有几个朋友……
1.
我回到家乡已经有好一阵子了,我觉着这人世间再也没有比家乡更能让我安心的去处了!
我这么讲是有原因的:一则,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静静的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吴村;再则,回到父母身边,我就可以放肆地去体验孤独,这就像栓牢了绳子,你便敢放胆去玩蹦极一样。
待孤独的情绪上来了,我再也不高兴去疏导它了,就那样放纵着。这就像靠在躺椅上无聊的时候,看见蚊虫飞落在胳膊上,我懒得弹飞它,就眼瞅着它刺破我的皮肤、吃饱喝足,然后扇扇翅膀,目送它飞走。
当我想写作,想做白日梦,想哭上一场或者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时,我都需要这种孤独。
窝在家的日子里,我把周克希翻译的那套《追忆逝去的时光》翻找了出来,又细细读了一遍。这套碎碎念、碎碎念的书,完整版至少有两本牛津词典那么厚,不必说,能读完此书的人,必然是——闲得蛋疼!
这套书里,有些文字是能把我逗哭的。读着这些文字,我屡屡有冲动,要把故事情节的发展搁置一下,插进一段恳求,一段呐喊,一段长长的祷告……是我魔怔了么?
我猜呀,那只因为我还热爱生活。我一直站在生活的门前,不停地敲着门,急切地倾听是否有人愿意来为我拉开门闩;我仅仅是个倾听者,一个等待者,对此我可是训练有素,因为我学会了在等待时去梦想。
为了让等待不那么无聊,我还买齐了周克希、杨周瀚等人的文集,也一并把中国及欧洲文学史淘了回来,漫无目的地读着。
对我来说,阅读和生活一样,都是没有确定意义的流浪——我始终认为流浪是一种大境界,无论是关于脚的还是关于心的。
在这流浪中,想到「浪子」确实很浪漫,可想到当我不再是个「子」的时候,成了个无家可归的糟老头,我就有些忧伤了。
那忧伤像是不知不觉地溜到我的身边来,渐渐地占有我,就如同黑暗占有一个房间一样。
2.
我回过神来,看到一些人在打牌聊天,一些人在开怀大笑,一些人捧着手机沉浸在小说或游戏当中。而我自己呢,过去是一个悲剧,现在是一团乱麻,未来也没有希望,好像这世间只有我拥有这独特的情绪——「忧伤」。
这种忧伤是活生生的,充满了思想、印象,它与无限的交往和我灵魂深处的半明半暗,使我不希望从中摆脱出来。
这是我的病态,我对这种病态的感觉是诱惑,而不是痛苦;在这种病态中,死亡就像令人愉悦地消失在无限之中。
于是,我决心从此完全投身于其中,决心摆脱任何能把自己从中脱身出来的社会,决心在遇到的芸芸众生中用阴沉、孤独和冷漠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愿意看到人类了!
我估计着,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倾向于低估他人负面情绪的体验。这种知觉偏差造成了一种集体幻觉,使得我们很多人认为快乐才是生活的常态。其实,这是个巨大的误会,对凡人来说是这样的,对真神来说也是这样的。
阿喀琉斯是荷马史诗中的一个英雄,但在特洛伊战争中他触怒了希腊统帅阿伽门农,阿伽门农便夺走了他心爱的女奴。阿喀琉斯撇下了朋友,来到海边,陷入了忧伤。
「母亲,要是我生下来的生命注定是短促的话,为什么宙斯还要夺去我的荣誉?阿伽门农凌辱了我,剥夺了我用战功换来的奖赏。」忧伤的阿喀琉斯像孩子似的朝大海伸出双手,大声呼唤自己的母亲,「母亲,你听啊!」
从那一天起,半人半神的阿喀琉斯既不参与首领们的会议,也不参加战斗,他一天天忧伤地坐在自己的帐蓬里……
有人说,忧伤通常来自于我们对期待的幻灭,一如「荣誉」在阿喀琉斯的眼前幻灭了,他便深深地陷入忧伤一样。
或许,同样是对期待的幻灭,也让我失去了对生命的热望,也让我不断地在黑暗、强劲的漩涡里翻搅,痛苦缠身。
痛苦缠身的我往往读书读到半当中,眼泪就使我的喉咙哽住了,我的眼睛便痒起来,我生出一种热烈急切的欲望,恨不能像阿喀琉斯一样向前伸出两只手,大声地诉一诉苦才好。
3.
我一天天的,除读书之外,再也无心做点正经事了:我有时不高兴吃饭,有时又暴饮暴食;性爱也不再有吸引力,睡眠更变成了令人沮丧的事儿;我常常感到疲惫,即使做的事情越来越少……
我也尝试过看剧情惊悚的影片,比如《异度空间》,想以此对抗乏味的生活。只是结果很不理想:看到电影里的情节,我会不自觉地往最消极的一面去联想,把我的思想搞得更加混乱不堪了。
更为极端的是,我压根就不能听到任何人谈论起和死亡有关的话题,那会触发我对自杀的美好想象。
…………
出乎意料的是,在这艰难的日子里,忧伤一方面打击着我的心灵,另一方面又塑造着我的精神世界。
「忧伤把你的注意力从积极的生活中转移开,聚焦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当你损失惨重或处于极度忧伤的时候,你会想到对你最重要的人,而不是个人的成功;是人生的深层规划,而不是令人精力涣散的小玩意。」有人给忧伤做了最为贴心的诠释。
在陷入那真切而又纯粹的忧伤时,我忍不住泪如泉涌了,而这泪水就宛如心灵的洪水,冲垮了我在心中堆砌的一堵一堵高墙。
随着心墙的坍塌,我便坦然接受了忧伤的人生真相,我不再硬生生地否认它,也不再去和这些注定不可能改变的事实较劲了。
我发现,当我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的心理能量竟然获得了解放——它们以前都被我投注到外界的人和物上了,但现在这些能量终于回到我自己身上了,逐渐让我的内心成为一个越来越和谐的整体。
有一个心理师同事就曾跟我讲:「忧伤,是完结的力量!」事实上,忧伤所完结的,是悲惨的人生真相。
当然,这人生的悲剧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但经由忧伤之路,我的心灵便从这真相里的悲剧中得到了解脱。
甚至,有可能,这真相的悲剧性还会成为我心灵的养料,在某个时候促进我的成长呢;我满心地期待着。
4.
搁以前,在我忧伤的时候,我跟身边的很多人一样,会通过更换微信签名,让自己的内心和外界形成一个连通器,以建立情绪的平衡。可我发现,这样的方法往往过于温和了,有点像中药,虽有效,但很难见效。
慢慢地,我试着通过挑战高难度的任务,好让我没有多少时间和心力贯注在忧伤当中。不过,那也只能让我离忧伤远了点,忧伤并没有消失——忧伤永远不会因为我做了一些主观上的努力,就从我的世界中消失。
现如今,我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心理问题是很难自愈的,除非我能把问题挖出来、理顺了,再妥当地放回去,否则永远是心结。这就像一块烂肉,我若不把它挖掉,清理淤血和脓疮,烂肉就永远是烂肉,直到让我整个人都烂掉;心理问题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那我如何对待我精神上的忧伤呢?反正回到了吴村我有的是时间,我便把那一点一滴的忧伤都写了出来,还添油加醋、无中生有——这样比较清晰和生动——于是就有了这二十余万字的「穷游中国」的人生故事。
我知道,人在思绪万千、愁肠百结的时候,分辨力会下降,很容易出错的。所以呢,我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条理化,哪怕多费点事写成书。
当我把忧伤当故事写下来,我就惊奇地发现它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多:我本打算写个马拉松的(42篇),可意犹未尽,就想着要不写副扑克牌(54篇)?可我无论如何也凑不齐那么多的故事,只好取其中(48篇)了。
写着写着,我就看清了一个事实——我的力量不在于我看上去有多快乐,而在于我的心离忧伤的真相有多近。
算了算,我离真相还差一个故事的距离。这个小故事怎么写?它就像长跑中的最后一公里,让我吃尽了苦头。
5.
这时候,很多人通常会想到要我提高我的自尊。但有关高自尊的研究得出了一个令人堪忧的结论:高自尊不会使我成为更有魅力的人,更不可能引领健康的生活方式,当然也不会使我在写作中如鱼得水。
那么,解决我所有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有人跟我说,我若想要让自己感觉好一些,那我需要善待我自己。对此还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自我同情」。
自我同情是一种意愿,用善意和理解的心态看待自己的错误与缺点,它包括这样一种事实,即「是人都会犯错」,即便像我这样德高望重、玉树临风的心理师,也不会例外。
我也注意到,会自我同情的人都能够很好地处理各种麻烦,不论是重大的感情破裂还是丢了家里的钥匙;遇到不幸或犯错时,这样的人都不容易过于自责而加重自己的负担。
看到自我同情的好,我就学着我同情别人的模样,毫无保留地同情起我自己。这样我就不再严厉地批判自己,也不再为了保护自尊而感到必须防御性地去凸显我闪亮的品质。
在尝试自我同情后,我就像对待能陪我抽烟、喝酒、打牌的好朋友一样对待我自己——如果一个好朋友遇到麻烦了,我是不忍心向她发脾气的——我再也不对自己发脾气了。
6.
人的想法或观点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基因构成(先天具有忧郁倾向?)、生活经历(以前经历过什么?)和认知偏向(习惯于如何理解自己的经历?)等。
这些都是我们无力改变的,但我们完全能够改变自己对过往经历的理解方式以培养自我同情的能力。当我向周边人询问时,我惊喜地发现,她们自我同情的方式还多种多样。
有人以给自己过一个情人节的方式,庆祝自己从长期的抑郁情绪中走出来。她用蕾丝包住一个老相框,用葡萄酒瓶的软木塞在里面拼出一个心形图案,还用电脑键盘上的按键,拼出「Welcome Back」字样,把它摆放在梳妆台上,让自己每天早上都能看到。
她跟我讲,这能够很好地提醒她自己,她能够面对任何困难的挑战。
有人在感觉不是很好时,会对自己喊「停」,然后在心里默默过一遍最近经历过的每一件开心的事情,如果当时一个人在家中,或是独自坐在车子里,她就会大声地把开心的事情讲出来。
她跟我说,这样做能够让她自己清楚地听到开心的事情,特别是在心中还有个声音嘶吼着要求她做得更好,让她忍不住要自责的情况下。
有人在办公室里放了一本标记为「我的铁杆粉丝」的活页夹,里面收有一百来张名片,还有客户和生意上的联络人寄来的一封封感谢信。
她跟我说,她只要从那里面抽几封感谢信出来读一读,就能觉察到自己还是大有作为的。
…………
这些都是非常不错的自我同情的法门。不过,我在情绪不佳时还学到了另一种应对策略。
7.
我会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去观察、思考、钻研我的生活状态和所遇到的一切问题,比如精神生活、自由意志、自杀问题之类。在我转变角色之后,我的烦恼反而好像突然就消失了,这真的很神奇!
更神奇的是,我现在也知道我最后一篇故事该写什么、怎么写了。
连载中,第四十七篇;下一篇:[连载·一具心理尸㊽]一个心理师的余生就剩一个问题好关心了——自杀问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