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出身的乡官,多长时间能够走上厅级岗位
常在机关应答人
最近,一个人又被提拔了,从县处级走上厅局级岗位。“常在机关应答人”作为老油条,很是无聊,又翻阅了一下这家伙的简历,看看这个人的成长经历,萌发出一个命题,就是草根出身的乡官,得多长时间才能走到厅局级这样一岗位。
从这个人的例子来说,30年!
这家伙呢,是初中毕业上的中专,80年代中期的事儿,毕业时候20岁。
那个时候还流行包分配,毕业后因为专业对口,回到县工商局工作,4年后,县局“效劳期满”下发乡镇任职,职务是工商所长。
在工商所长任上,大致两年时间,因为敢于唱黑脸、“有魄力”,被当地的乡镇党委书记相中,擢为乡镇班子成员,任职副书记。
而后,拾级而上,先后任镇长、书记。在这一阶段,拢共呆了11年,用他的话说,打老日才用了8年,老子回城用了11年。
因为工作不错,或者其他原因,得到主要领导认可,然后被任命为财政局长。
财政局是个好地方,别人眼里的“财神爷”,主要领导的“钱袋子”,一到假期,有些不自觉的人就会领着财神爷全国各个地方来回跑,把局长当成自己的账房先生。
一般来说,大家都这么看。
这样的岗位,和财政局和人社局、民政局、教育局等单位一样,一般待上几年,只要不嫖娼卖淫、有大毛病被抓住,都会给解决一个副处级。
这家伙也是这样,干了不到3年,提拔到隔壁县任副县长。原本,按其本人意愿,是想留在本地发展的,但是,未能遂愿。
这个时候,这家伙才38岁,已经获得了很多乡镇干部难以企及的县处级入场门票,他的前程一片光明。
然后,半年后,命运再一次向这个胸怀远大理想的家伙招手,如果他愿意援疆,3年期满后,可以解决正处级待遇。
这对他来说,真是个大好事,有的乡科级干部迈进县处级岗位后,就长时间徘徊在副处级这个岗位上,一直终老。
而对于这家伙来说,作为副处新贵,即便在中直机关、省直机关也得3年才能解决正处,这是一个捷径!
只有傻子才会不要这个机会!
显然,在官场里经历千锤百炼的他,显然不会放弃这么一个机会。
然后,他去了,3年后,顺顺当当地回来了。
组织是说话算数的,解决正处级,任职县委副书记。
在这个位子待了半年左右,时间已经到了2006年,在这一年的各级党委换届工作中,有个硬杠杠,就是党委只能保留两名副书记,其中一名是行政首长。
官场上是讲究论资排辈的,这家伙去得晚,属于被消化的对象。
怎么消化呢?这么大个活人,总该给安排个地方吧,何况这又不是干部本人的错。
于是,把这家伙安置到新成立的开发区里,反正那里职数不受限制,先去那儿占个位吧。
到在开发区之后,这家伙人生的快车道忽然慢了下来,因为开发区虽然重要,但还是比不上县市区更容易进入领导视野。
于是,这家伙在那里一直待了7年。
7年后,由于领导慧眼识英,直接擢为县区党委书记,后又转战到另外一个县任职。
这个县,因为位置重要,一般被认为是孵化厅级干部的“子宫”,自从他来,大家知道,这个地方又要诞生出一个厅级干部了。
由是,从下乡到提拔为厅级干部算起,用了整整30年。
这家伙,据了解,并没有什么关系背景,倒是工作上还说得过去,是那种所谓“作风比较硬朗、能力较强”的干部。
这种干部,遇到强势领导需要“推土机”的时候,往往能脱颖而出,因为,他们能很好地执行领导决策、很快地出形象,将领导的理念变成现实。
领导呢,也需要这样的干部激励人追随、落实其理念。
八九十年代,干群关系一定程度上不如现在和谐,需要一些有魄力的干部把提留款、计划生育等比较棘手的工作做好,这样“作风硬朗”的干部正好脱颖而出。
后来,这家伙停顿的几年,正好是干群关系正处在一个比较和谐的时代(2006年前后一个时期),后来,终于遇到一个作风也比较硬朗的市委书记,然后他才再次脱颖而出。
总结起来,一个干部的成长,如果没有关系背景,其上升的空间有限,除非像这家伙这样,既有运气、又有能力,否则,很难。
为什么?
你只需要看看从乡镇副职到主官儿的经历吧,从副镇长到乡镇党委书记,中间间隔着纪委书记、常务副镇长、副书记、人大(政协)主席、乡镇长等隐性台阶。
如果这样,即便你一年一个台阶,也需要6年。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就已经至少22岁,晃荡三四年,26岁如果能够任职副镇长,那就烧高香了。
但是,除非遇到公选,否则几乎不可能。因为副镇长前面还有所谓的组织员、宣传员、统战员、司法所长等五花八门的职务等你垫底儿。
然后,一年一个台阶,32岁任职书记。
但是,你能保证每次干部调整都能轮到你?
即便你“上面有人”,但是这个地方的市委书记、组织部长突然调离,或者出事了,再或者遇上大环境,人事突然冻结,比如所谓的消化超职数干部,那么,三年不调整很正常。
所以,作为基层小官儿,尽人事、安天命好像成了最好的选择了。
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我们明儿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