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里开始接触蒋雪融所陷入的舆论已经记不太清,就像记不太清特定事件的存在对我而言有什么样的意义,又通过什么方式影响了我。 蒋雪融作为哈佛校史首位中国籍女毕业生发言,原本是应该推崇和追捧的存在,为什么变成了大家群起而攻之的对象呢?为了找寻答案我看了演讲视频,然而内容并不存在尖锐、激进的内容,就其所在学院以及专业的视角来看,称得中规中矩的演讲。 大多数批评者指责讲演内容空洞无物、矫揉造作,是精英理想主义的空洞伪饰,没有亲历苦难居高临下的虚伪悲悯,对于白左所倡导的普世平等、动物保护、环境保护、lgbt、素食主义等理论我不予置评,同样地,对主张集体、民族、国家利益至上感觉不遑多让, 然而演讲的内核表达的是对多元化、全球化与民粹、保守的一种调和,放弃对立与冲突,化约出共识(当然这种消解也可能是理想主义的,蒋雪融倡导的倾听和人性是否如此有力?)。 这种当今世界所存在的公平与效率、平等与自由这贯穿始终的张力是难以平衡的永恒困境,谁又能有更好更好的应对措施呢?(即便是站在她身后的教授也不见得有进路)。 有人批评她的英语口语差、打扮迎合西方审美、是美国白左的棋子(美国的鲁比奥反而说哈佛肯尼迪学院培养的都是其它国家派去的间谍)等等,这些牵强附会、恶意揣测不过是为了找寻攻击她的例证,有人扒出她的家庭背景 ,指出她有一个绿发会要员的父亲,认为能进入哈佛并不是依靠她的个人能力而是凭借拥有特权的父亲,这种优渥的成长、教育环境更加让人觉得这种缺乏感同身受的慈悲的虚无的。 然而,让人们愤恨的缘由也许并非演讲的人,演讲了什么内容,而是蒋雪融所代表的精英符号和特权阶层,带出了一个难以言说、如鲠在喉的问题,那便是对精英至上、阶层的固化的不满。精英统治脱离民众的实际,发言往往总是公式化、充满正确但无实际内容、堆叠晦涩的词句等,让公共沟通充满阻隔,批评者何尝不是对当下缺乏表达空间的反讽。 阶层的固化让机会和公平沦为泡影,依据才能、努力来达成成功的诺言已经破产,阶层跃迁的神话也愈发显得遥远。相较于美国,我国差序格局、礼俗社会的濡染下我们实现阶层跃迁是否更愈加艰难。 值得一提的是,自我实现、达成成功并非由我们主观能动性、自我掌握所完全决定,我们所在的国家、特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性别、种族、天赋能力、家庭背景等等偶然因素都在潜移默化中决定着我们能够走多远。要追逐到最开始的平等除非通过基因改造消除自然资质的差异和消除家庭制其代际传递的资源。 蒋雪融不过是人们将压抑愤懑倾泻于上的符号,而这场发泄不会止步于此。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