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都羡慕《史记》,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座高峰。我们都认为司马迁伟大,能够在受到极端刑法以后,毅然决然的写出这本书。其实,作为一名作家,司马迁是在遵守写作逻辑的前提下,才完成的这本书的创作。
一、家庭影响。
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他做过太史令。这个工作主要从事管理皇家图书、收集史料等工作。他曾打算编写一部通史,但没能实现。他对儿子司马迁说:“我有一个想法,想把从古至今的历史,都写一遍,但是没完成,你要是行的话,就写一下吧。”司马迁这就有了写书的想法,所以说司马迁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写书的打算。
二、收集资料。
司马迁年轻时就很喜欢历史。20岁时他的父亲就跟他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10岁就读了很多书了,现在你应该出去看看了。”于是,司马迁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漫游名山大川,到处考察、搜集史料。这段经历,为他的写作提供了第一手的素材。
司马谈去世,司马迁承袭太史令的职务,又有了机会去看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前人的著作,大都极富价值,司马迁看到了历史中的故事,了解了世界的变化,这些资料为他写文章,提供了宝贵的价值。
三、专心写作。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这中间,因为司马迁为兵败投降匆奴的李陵说好话,被投入监狱,惨遭腐刑,蒙受奇耻大辱。出狱后,司马迁更加发奋写作,终于在征和二年(前91年),完成了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煌煌巨著。在他死后若干年,他的外孙杨桠鍜将这部52万多字的巨著公之于世。
我一直以为,司马迁写书,是在遭受刑罚之后,现在才明白,原来《史记》这本书中,凝结得是两代人的智慧。父亲的铺垫是前提,父亲有了想法,父亲引导孩子游历山水,了解历史,父亲的作用下孩子继承乐太史令,没有了前期的铺垫,司马迁不可能不可能是顺利地编写这本书。司马迁个人的努力是关键,司马迁在种种条件下,最终能够静下来将自己的理解,写在竹简上,流传千古,真乃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