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 - 草稿

作家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里说,“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得高一点,看得远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其实毫无意义。”

我不是一个运动细胞特别发达的人,但一直钟爱登高,与登山相比,登高来得更容易,一座小土丘,一幢楼的天台,一座巍峨的高山都是可以征服的对象。

人不是鸟儿,没有翅膀,但登上高处,人就插上了翅膀。站在高处,世界仿佛被重新定义。

身处高处的快意,在视野。身处平地时,我们是风景的组成元素,而登上高处,我们便成了俯看风景的人。

身处高处的快意,更在心。我们从日常的繁琐中抽离出来,跳出日复一日应对琐事的状态,以一种更为宏观、超脱的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一切。

在山颠,连绵起伏的山峦变成了蜿蜒的巨龙,在大地的怀抱中沉睡。当山岚掠过发际,那些被 KPI 勒紧的褶皱,便在石峰的静默里舒展成云。那些被规则驯化的心跳,慢慢又回到土地的频率。

在天台,城市的轮廓在脚下铺展,车水马龙的街道上,车辆与行人渺小如蚁。从车水马龙中的一员,到站在高处审视这热闹、忙碌又夹杂着疲惫的人间,烦闷如潮褪去,平和如月在心中升起。

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需要保留一片让思绪漫游的高地,在那里,风来自四面八方,云朵不按导航飞行,连沉默都充满未被定义的自由。

自由在高处,是海拔之高,心境之高,更在认知之高。

当下又有多少人被困在自己和外界编织的那张贴在地面的网中呢?

凌晨三点的外卖骑手盯着手机导航,系统为他规划的路线正在生成新的拐点 —— 这是算法编织的茧,用效率之名把人钉在网格里。写字楼加班的白领刷着短视频,点赞记录里躺着十条宠物萌宠、八条穿搭教程,大数据比她更早知道,疲惫的灵魂需要怎样的温柔乡。我们都在低头走路,任由无数根透明的丝线从屏幕里生长出来,缠绕脚踝,捆绑手腕,最终在头顶织成倒扣的碗,只漏下符合心意的星光。

我们唯有让自己的认知达到一定的“高度”,让自己站在精神的高处,才不会被各类信息茧房所裹挟,保持话语的自由、思考的自由。

当我们的认知有了海拔,便能看见信息茧房不过是平原上的薄雾。真正的自由不是挣脱网,而是让灵魂始终保持向上生长的姿态,哪怕只是比庸常的日子,高出一朵蒲公英的距离。就像在黄山观云海的人知道,再浓的雾终会散成松涛,而松针上悬挂的露珠,则映着天空的蓝。

或许我们都需要一个认知的海拔测量仪,对准每个具体的生活瞬间:读一本难啃的书,听一场陌生的讲座,与不同观点的人对话——这些微小的海拔爬升,终将让我们的灵魂长成会思想的黄山松,根系深扎岩缝,枝叶触摸星辰。

《自由在高处》中,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请挪动其中一个数字,使“101-102=1”这个等式成立。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

101-10²=1,你看,这个问题是不是非常简单,只要转换一下思维模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反省自己,本周分配读书时间偏少,只粗粗翻阅了看过多遍的那本枕边书,熊培云先生的《自由在高处》。这是一本我比较偏爱的...
    伊儿_1940阅读 677评论 1 4
  • 世界就像广场,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更要站在高处张望,你是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的。 这是熊培云《自由在高处》里的一...
    小青小青呀阅读 538评论 0 5
  • 01 “自由”一词,历来为人类所垂涎。 从洛克、弥尔顿等西方政治家推崇的政治自由,到近代中国文人所主张的出版自由,...
    丸丸笑阅读 1,739评论 0 3
  • (原文写于2012.2.17.) 看完了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我竟深深被折服了,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在此之前,虽...
    闲云野小鹤阅读 1,034评论 0 2
  • 阅读过杨老师的《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后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于是又接着细读了熊培云老师的《自由在高处》。卢...
    秋水伊人阅读 586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