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基于现实的模型
受教育者比起文盲的优越性就正如活人同死人一样。
——亚里士多德
学习、理解并能运用那些解释事物运行规律的伟大思想和普遍原理。 有人向查理·芒格请教,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最有意义,他回答说 : 如果你指的不是投资问题,而是个人生活,我觉得最好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怎么样才能让生活更美好,思维更敏捷?”我的回答是 : 应做到的是从现实出发,尽量养成掌握多种模型的习惯,这种模型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中......这个 过程不仅乐趣无穷,且让人受益匪浅。
一个模型就是一个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观点。模型能够阐释结果,能够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 的问题。拿“社交认证”这个模型来说,在人们没有把握. 充满不确定性时,通常会怎么行动?随大流. 毫不思考地人云亦云。所以,“社交认证”这个观点能够阐述人们在某些情况下“为什么” .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
模型还能够让我们省掉一些麻烦。假设有人说,地球上的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了解万事皆有界限这个概念,我们便能判断上面的话是错误的。如果有人给我们提出的投资方案违背了物理学原理,我们同样能够很快辨明它的真伪。如果能够避开那些不符合科学道理的事情,我们该可以省去多少烦恼啊。
何为有用的模型?
一般说来,跟现实相吻合的模型是正确的。生物学中“ 人一般总是从自我利益出发"是符合事实的观点,而“ 人的个性可以通过罗夏墨迹来测试” 这种观点显然不是。人的个性是无法预测到的。问问自己 : 什么是基本的哲理? 我知道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吗? 它有助于我了解世界吗? 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为什么能够发挥作用?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挥作用? 它的可靠性有多高? 局限性在哪里? 与其他模型有什么联系?
查理·芒格曾联系化学中一个有效原理,举了一个例子——自催化反应:在生活中会碰到一种类似于化学中自身加快催化反应的 现象,在此过程中,反应速率不断加快,但根据物理学法则,世界上没有永动事物,所以,这种运动只能持续一段时间,当然,你却从中受益匪浅。因为你不仅仅完成了 A任务,同时还完成了 A + B + C 任务。
【罗夏墨迹:一个古典的投射技术,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让病人解释一系列墨渍图片再根据病人的反应资料作论断——译者注】
【自身催化:化学反应中某一产物能对基反应起催化作用的现象。例如,乙酸甲酯水解时所产生的乙酸,能对水解本身起催化作用使反应速率加快。通常化学反应速度随着时间推移而渐趋缓慢,但自动催化反应的反应速度先要到达极大后再下降——译者注】
他接着讲述了这种化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被灵活运用的案例 : 迪斯尼就是自身催化(autocatalysis)的一个完美典范...... 他们摄制电影,拥有版权。就像制冷技术推动了可口可乐的销售一样,在录影带诞生后,迪斯尼不需要发明任何东西,只要把摄制完成的电影拿出来,制作成录影带即可。
什么样的模型最为可靠?查理·芒格回答说 : 世界上什么样的模型最可靠? 当然是那些来自于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模型。工程学上的质量管理——至少对你我或非专业工程师这类外行人来说是熟悉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以费马和帕斯卡尔的基础数学理论作为铺垫的 : 它成本很高,即使花费巨大的代价,突破的可能性却不大...... 当然,工程学中的后备系统(backup system) 是非常实用的观点,工程学的断点理论和物理学中临界 知识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模型。
一个有价值的模型能够提供有意义的解释,同时能对未来可能的结果作出预测,以规避错误后果带来的巨大风险。
此外,一个模型还应该便于运用。如果晦涩难懂,将很难受到人们的青睐。一个模型的有效性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能随时得到应用和巩固,就容易遗忘。换句话说,无法运用于现实生活的知识到底能有什么作用呢?
从多角度考虑将有助于通览全局
真正热爱智慧的人将会探索许多东西。
——赫拉克利特
怎样才能有助于我们通览全局? 如何才能从一个问题的多个角度考虑? 不妨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观点。大部分问题都需要我们从事物的多个角度出发。查理·芒格说 :“ 许多棘手问题的解答都必须依赖跨领域的重要思想,而不仅仅是有限的几个知识。”
世界上的知识包罗万象,是众多学科的结合体。单靠物理学不能解释所有的现象,而生物学和经济学同样不能。比如说,在商业中有这样一些有用的知识 : 规模如何改变行为,系统如何失效,供应如何影响价格,激励措施又是如何引导行为的。
既然单一学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必须了解和应用来自于各个重要学科的核心内容:数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生物学、物理学,然后根据这些内容的信度来应用。 查理·芒格是这样阐述它的重要性的 : 假设你想在合约桥牌的坐庄中取胜。首先,你必须了解合约,了解如何才能获胜。如果手里有大牌和最大的将,那必胜无疑。 但如果手里只有一张墩或两张短牌,如何才能够获得你想要的墩呢? 有 6 种不同的标准方法 :可以建立长套花色,可飞牌,可投入.也可挤牌,还可以采用各种手段迷惑防守者视线,这些模式的数量虽然有,但如果你只了解一两个这样的模型,在这种坐庄的游戏中显然将处于下风......
如果你没有掌握所有的技能,我敢肯定 : 你将滥用手里掌握的有限技能——包括使用不恰当的模型,因为你的脑中只有这么几个有限的库存。
假设目前遇到一个问题, 我们会思考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为什么会碰到这个问题?查理·芒格告诉我们一种解决方法 :
带着全套工具......在脑子一一浏览这些工具的清单......
对事物的解释应当从最基本的原理出发,越基本越好。尽量使用最基本最必要的知识。如果运用物理,就老老实实地运用物理基本原理,同样,如果运用生物学,也务必从最基础的知识出发。
此外,我们还必须了解不同的知识和原理是如何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的。 查理·芒格说 : 如果两三个或更多的力量往同一个方向发力,就会产生 “合奏效应(lollapalooza effect)”。通常 它们并不是简单地相加。就像物理学中的临界质量,只有在达到一定质量后,才会产生核爆炸—而在达到临界质量之前,你不会看到进一步恶化的变化迹象。
有时候,这些力量的增加可以像日常一样进行量化,有时候,却可能积累成断点或临界物质..... .而从各个模型产生的力量常常是相冲的。所以,你有时不得不面临利弊权衡的重大抉择......所以, 你(必须)了解这些模型,还(必须) 了解彼此间的关联性,以及这些联系带来的影响。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曾说 :“让学生通过树木就看到森林, 这是教育界面临的一大问题。” 我们必须看到一个问题的许多方面,然后进行整合。同时还应该明白它们是如何综合成有机整体的 “整合”这个词源于古希腊语,它的字面意思 是“使成为整体”。下面是如何利用这种思想来解决问题的 例子 : 我们可以综合一门学科的知识。在本书第二章,我们了解到心理倾向是如何同时作用产生合奏效应的。
我们可以尝试在不同的知识之间找到联系,并从这些联系中发现新的观点。现代综合进化论(evolutionary synthesis)就是生物学上有关学科研究成果的综合。
我们同样可以把不同学科的观点进行整合。比如说,数学中的缩放(scaling)、物理学中的约束系统,以及常用来解释企业价值创造或毁灭的微观经济学中的竞争优势。
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现象之间的关系,并找到一种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原理。英国物理学家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 斯韦 结合电磁学原理和光学原理,重新发现了一种新的模型,这种模型能够同时解释光学、电学和电磁学上的现象。
我们还可以在同一学科或者不同学科间找到相似点或功能相似的原理。化学中的粘度(viscosity)与经济学中的 粘性(stickness)就发挥着相似的作用。
如何让知识在脑子里安寨扎营?
塞缪尔·约翰逊说 :“ 能把伟大的人生哲理浓缩成短短几句话的人真是人类的一大功臣,因为这样易于记诵,记忆深刻。”
理查德·费曼 在一次物理学演讲中回答了下面的问题 : 假如在一次浩劫中,所有的科学知识都被摧毁,只剩下一句话留给后代什么语句可用最少的词包含最多的信息? 我认为它是原子假说,即万物由原子组成,它们永恒运动,并在一定距离以外相互吸引,而被挤压时则相互排斥。这句话充分包含了关于这世界的信息,需要一点点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在学习一些重要思想时,我们可以利用费曼的“一句经典”。 “哪句话用最少的词表达了最丰富的信息?” 举个例子, 心理学中有“一句经典”: “奖励什么,得到什么。”而物理学中有 : “ 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失—— 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此外,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模型——“增强趣味性”。把模型与现实中戏剧性的故事、某个特定的人或者图像联系起来,或者运用类推的方法等。比如说,为了记住“社交认证”这个模型,我们可以联想纽约城的那个热那亚杀人犯(参照第二章)。
中国有句谚语叫作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既然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实践中学习.我们必须学会在不同情境下养成运用模型的习惯。同其他任何技能一样,它也需要理论和实践的配合。
追根究底
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 还有一种能够促使我们学会模型、更好应对现实的方法,即睁大眼睛、关注我们周围的事物问自己“为什么”会(或 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举个简单的例子,问问自己“ 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为什么我们会摔倒在地上”, 或 “为什么我们不跌倒在地球上”? 英国数学家兼物理学家 艾萨克·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对以上的问题都作出了解释。
牛顿的第一个定律告诉我们 : 运动中的物体将保持直线匀速运动,而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除非受到外部力的作用才会改变静止状态。这意味着有三种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状态 : 让静止的物体开始运动、匀速运动的物体加速或减速、改变正在直线运动 的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物体的运动需要什么? 力。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将会改变运动方式。力的作用是指对物体拉或推。开门或者打棒球时,我们就在使用力( 肌肉 的作用力)。 我们平时做的几乎每件事都需要力的参与。
牛顿的第二定律是 : 力是质量和加速度的产物。加速度指物体速度或方向的变化,它依赖于物体的质量(质量是物体对改变自身运动状态的合外力的阻力的大小)以及作用在该物体上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外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本身的质量成反比。比方说,我们越是用力扔棒球,球的加速度就越大,如果棒球本身的质量增加,我们需要使用更多的力让棒球达到同样大小的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是 : 力是相互作用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用力时,另一个物体同时对它形成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正如牛顿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所说的 :“如果你用手指压一块石头,那你的手指同时也被石头压着。” 你扔球,球同时也在 “扔”你,以相同的反作用力作用到我们手上
下面我们来谈谈万有引力的力量。受约翰尼斯·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和伽利奥·伽利略的自由落体理论的影响,牛顿发现两个物体之间存在一种自然吸引力。吸引力与两种因素有关 : 质量和距离。两者的质量越大或距离越近,则吸引力越强。这意味着两者的距离越大,则吸引力越 弱。比如说. 把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增加双倍,则吸引力将减弱为原来的 1/4。
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吸引力或者万有引力(地心引力) 是 :(一个物体的质量 M1 乘以另一个物体的质量 M2)/ 两个物体间距离 R 的平方乘以恒量 G( 一个有固定值的数为恒量),即 F=M1M2/(R×R)×G。G 简称引力常数或引力恒量。
地心引力使得苹果掉落到地球上。
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与其质量成正比,与两者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苹果对地球有同样大小、方向相反的吸引力,这种反作用力等于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所以,即使我们看到的是苹果掉在地球上,事实上却是地球和苹果在向对方的方向掉落。它们的力是相等的,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两者加速度的大小并不一样。两者的质量是不同的,地球的质量相对于苹果的质量要大得多,所以我 们看到的是苹果“掉落”。苹果改变静止状态,掉落到地球上. 是因为苹果的质量要小于地球的质量,这表明它们掉向地球的加速度(速度的改变) 比起地球掉向苹果的更大。地球的巨大质量同样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摔跤时会倒在地球上。
地球同样对月球有吸引力。但是什么使得月球沿着轨道绕地球转,而不是撞向地球呢?
牛顿认为,一定存在一种把月球往回拉的力。否则,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月球将会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不是绕着地球做椭圆运动。既然月球绕着地球做椭圆运动,肯定存在一种源自地球中心的力量。为什么?牛顿很清楚,是向心力(指向圆心的力) 使得物体围绕着某一个定点做圆周运动。
这种力量就是地心引力。它通过改变月球与地心的方向,从而不断改变月球的加速度,使其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月球沿着地球的切线(曲线上的一条直线) 方向水平移动,在月球运行的每个点上,地心引力牵引月球向地心方向运动,从而导致月球绕着地球做圆形轨道运动。
月球运行的速度能够保证其掉落的距离与地球的曲率保持一致。月球时时保持着与地球固定的距离,而在月球“掉落”过程中,地球保持固定的曲率。 在月球向地球方向“ 下落”一段距离后, 它会侧向行进同样的距离。如果行进的速度过慢,则地心引力的力量将把月球慢慢往地球拉近,直至双方相撞如果月球运行速度稍微加快,则会错过地心引力的力量,与地球渐行渐远。
月球的加速度并不等同于苹果,因为它们离地球的距离并不同(所以对月球来说. 地心引力的力量要稍弱)。 月球运行的轨道距离地球大概是苹果距离地球的 60 倍。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并不能有效解释接近光速物体的运动。为什么这么说? 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物体的质量并不是一个恒量。当物体运行速度接近光速时其质量会增加。此外,在引力场大于地球引力场的情况下,牛顿的理论与相对论同样解释不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牛顿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能够充分说明问题。
地心引力对每个物体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不同。
为什么虫子从高树上掉下却不会受伤?
伽利略在其《新科学对话》一书中写道 : “谁不知道马从 3-4 腕尺( 自肘至中指尖的长)的高处落下会摔断骨头,而狗或猫从同样高度甚至 8-10 腕尺的高处掉下却毫发 无伤?”
想象一下,假如一只老鼠、一匹马还有一个人将从 1,000 码的高处掉下来,会发生什么? 生物学家霍尔丹(Haldane J.B.S)在其著作《最合适的大小》(On being the right size), 后再版改名为《数学的世界》) 中提到 :“ 把一只猫从 1,000 码深的矿井扔下去(前提是地面不要太硬),到达矿井地面时.它只是轻微受了点惊吓,然后跑开了。如果是老鼠,则必死无疑,而人会被摔伤,马被会摔得四分五裂。”
物理力量对动物的作用不同。地心引力对大尺度物体的影响比对小尺度物体的效果更为明显。它是影响人类的主要因素,但对一些小动物的影响却相对甚小。因为人类表面积很小,所以地心引力的力主要作用在我们的体重上。但对于那些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非常高的小动物来说,地心引力的作用却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影响它们的主要是表面力。霍尔丹表示 :“把一只小动物的长宽高除以 10,它的体重将减至原来的千分之一. 但表面积则会减至原来的百分之一,所以小动物受到的阻力是对推动其下落的地心引力的 10 倍。”
有空气阻力时,体重影响速度。
在小尺度的范围内,同空气阻力相比.地心引力的作用相对较小。把一只老鼠从飞机上扔下来,它会慢慢掉下,因为摩擦力在其表面作用,使其克服了地心引力的影响。
下坠的物体速度将会越来越快,除非反方向作用的空气阻力与其体重(即重力)相等.空气阻力依赖于表面积( 物体下落时必须推开空气的总量) 和物体下落时的速度。老鼠 的表面积同其体重相比要大得多,所以从向上做力的空气阻力到带动其下落的重力之间还有一段缓冲过程,它下落的速度并不是很快。这样,老鼠受到的净推力就为零,从而停止了加速。
同一只老鼠相比,一匹马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要大得多。这是因为马在其自由落体时所面临的空气总量要比前者更多。一匹更重的马下落速度虽然更快,但面临的空气阻力也更大。马下落的速度要快于人,所以将在人前面接触地面。
马的表面积比老鼠大,但是老鼠的表面积与体积比高于马。老鼠跟人类一样同样遵循地心引力的定律,但也遵循空气阻力的定律。但对人来说,至关重要的是地心引力,而空气阻力的影响对老鼠来说则是首要的。
另一方面,受表面张力的影响,对于老鼠来说,从一池水中爬出来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霍尔丹表示,浸湿的老鼠全身覆盖着与其体重相等重量的水,想象一下,如果人需要支撑着与自己体重相同重量的水从浴缸里爬出来,该是多么艰难的事情。
综观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通过不断地观察和询问 “为什么”, 我们将在实际生活中如鱼得水。多多观察并提出问题,记住发明家兼工程师查尔斯·普罗托伊斯·施坦因梅茨的话 :“没有傻问题,只有停止问问题的人才会变傻。” 假设重要的思想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获得。在新的证据面前,所有的知识都面临挑战,需要变化。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再学习。
不断运用知识,时刻更新知识结构让人受益匪浅。“钢铁不用则锈,河水不流则腐.冷气霜化结冰,大脑不用则钝。”李奥纳多·达芬奇如斯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综合生物学家玛利亚·克力福·戴蒙在一项研究中指出,具有刺激性的环境、好奇心和教育是大脑和健康的滋养品。给予大脑的刺激越多则越对人有益。她在《当今心理学》(1984)一书中说 :“经过对那些在 88 岁之后仍保持活跃的人跟踪调查发现,不断使用大脑的人才会保持大脑活跃,原来道理这么简单。”
记住 : 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仅仅了解或者记住一种观点是无济于事的。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在《教育的目的》中说 :“虽然每个人生活的目标不同,但教育应该具有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