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于《中国青年》杂志
同一件事,不同人的反应会完全不同。一样是作弊被抓,有些孩子情绪低落了一阵子,也就过去了;也有些孩子,像最近山西中北大学的学生一样,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其中,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1. ABC理论
开创理性情绪治疗法的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巴·艾丽斯认为,【人们的行为或情绪】(C结果)不是由【事情本身】(A事件)诱发的,而是受自己【对该事件的看法】(B看法)所影响。
A(事件)和B(看法)共同影响着C(结果)。我们经常只看到A和C,而忽略B。其中,A无法改变,但B却可以改变,而且,通过改变B,常常就能够改变C。
正面积极的B能支持我们继续努力尝试,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和他人的支持;负面消极的B,则会磨灭斗志,让人陷入情绪的死胡同里而不自知。
孩子们会选择轻生还是继续前行(C),跟他们对作弊被抓这件事的看法(B)有关。认为“作弊被抓让自己丢尽颜面,没办法继续面对他人”的孩子,容易产生轻生的决定;认为“作弊被抓只是自己成长中犯下的一个错误,之后改正就行”的孩子,则能够继续前行。
遇到困难时,只有把负面观点转为正面观点,才能成功度过难关。学校和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们认识到主观看法对行为的重要作用,教会他们辨别负面观念,并学会把看法转负为正,从而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
2. 练习辨别负面观点,并体会不同观点带来的不同结果
我们可以多举几个例子,让孩子练习从中找出ABC,并体会不同的B带来的不同情绪。
例如:杯子打烂了,我很不开心。
(1)找出其中的A(杯子破了)和C(不开心)。
(2)思考其中有什么B在起作用。如“这个杯子是我心爱的”,“很难再买到同款杯子”,“打破了,还要再花钱买。”
(3)练习把观点转负为正。如“杯子破了而已,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款或许更漂亮”,“只要两天不买冷饮,我就能省下钱买个新杯子”。
(4)体会不同的B,带给自己的不同情绪
我们也可以跟孩子讲一讲那些从困境中找到机会的故事,如把鞋子卖给不穿鞋的土著人的故事:两位鞋商去非洲开拓市场,发现当地人没有穿鞋的习惯。其中一人就此打道回府,另一位则兴奋万分,觉得市场潜力巨大。引导孩子思考这两位鞋商的行为背后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困境还是机遇,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如果一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一味从坏处着想,小困难也会变成压在身上的大山,让人意志消沉。但如果我们能把它看作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多想一想其中的好处,就更有力量去迎接挑战,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2. 列举一生中可能经历的几类挫折,和孩子讨论如何应对
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其中有几类可能成为我们的大难关,比如家庭(亲人的离世、父母离异)、身体疾病、学业、朋友的疏远、失恋等。可以与孩子逐个设想,并讨论如何应对。
(1)家庭的变化
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家庭也常常会面临一些变化,有一些是正面的,如弟弟妹妹出世,哥哥姐姐长大,离家求学工作或组成新的家庭;有一些是中性的,如搬家、父亲或母亲因为工作调动需要经常不在家,当然也有一些是痛苦的,如父母离异、家人患病或去世等。
每个人在家中的角色和责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变化,可能会让我们改变角色,承担起新的责任。这些转变,虽然我们无法控制,却可以通过重新分配家中的责任,学习新的技能,依赖家人之间的互相帮助,来应对这些转变。
家长也可以分享一下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家庭转变。这个转变曾经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困难?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用了什么样积极正面的想法?尝试了哪些方法来应对这个困难?
可以和孩子一起列出当前家庭成员的分工,谁负责哪一项家庭事务。设想面临家庭的变化时,这些家庭事务可以怎么调整。提醒孩子们,他们是家中的一份子,平时应该练习做各种家务,培养自我照顾和照顾家人的能力。那么,一旦家中出现转变,就能迅速适应新的角色和责任,度过难关。
(2)身体的疾病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健全的身体,但人人都有可能患病,身体也有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如果我们不幸身有残疾,或者突然患上重病,却总想着“为何上天如此不公”,“为何偏偏选中我”,那么,只会加重痛苦,削弱斗志。
在研究生期间,我曾参与香港大学的癌症病人心理康复项目。项目中有一项任务,是让病人给癌症写感谢信。经过一番讨论和反思,病人们发现,患病之后,他们比从前更重视健康和自己的内心,更关注家人、更珍惜时间,不再和从前一样忙于赚钱、疲于工作了。
项目会从身心灵三个角度来帮助他们来面对疾病。
身,即身体锻炼,通过太极、健康操等锻炼,让身体更加强壮;
心,即心理强健,通过每天写感恩日记,记下令自己快乐的小事,每周给自己一个小奖励,与亲友聊天倾诉等方法,增强自信,获得内心的能量;
灵,即信仰,可以通过冥想或者信仰宗教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平静,以平常心接纳困难,也可以培养一个兴趣爱好,让自己转移注意力。
身心灵一起出力,让自己更加乐观积极坚毅,以应对身体的困境。
同时,我们也要告诉孩子,当身边的人患病或身体有缺陷时,我们应该主动关心和鼓励他们,不可以加以排斥和嘲笑,增加他们的痛苦。
(3)学业困难
毋庸置疑,学业是中国孩子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大多数孩子和家长都认为,学业成绩是个人能力的重要反映。成绩欠佳会让孩子们害怕父母老师的责备和同学们的取笑,也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感。
家长可以跟孩子们多做一些ABC练习,如“努力温习了两个星期,但考试成绩还是不好,很灰心”,“成绩那么差,爸妈要打死我啦,我死定了”,“要是同学们知道我连这么浅的东西都不懂,一定会瞧不起我的”。引导孩子们找到其中负面想法,探讨如何转负为正。
告诉孩子,每个人有不同的天赋,成功也有各种不同的涵义。学业上遇到困难,如果是因为自己不努力,那下次就更加努力,如果自己已经非常努力了,那么思考学习的方法是否正确,有没有老师或同学可以提供帮助?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解决方法,比一味难过害怕,更有益处。
家长也要借此反思一下自己,对待孩子学业上的问题,自己的反应是否过激,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甚至可以跟孩子道歉,讲出过去自己做的不对的地方,未来会如何改变。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正视困难,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应该从自己做起,以身教来影响孩子。
(4)人际交往类挫折
随着孩子长大,进入青春期,对朋友和异性的关注逐渐增多。朋友的疏远或失恋,也会是孩子们经常会遇到的困境。
面对朋友的疏远或失恋等逆境,短时间的情绪低落,是很正常的。此时,与朋友倾诉是宣泄不舍、内疚、怨恨等负面情绪的好方法。
但是一些负面看法(B),会阻碍我们对朋友进行倾诉(C)。比如,担心朋友将自己的秘密外传;担心朋友取笑;担心自己不知从何说起;不想亲友们替自己担心等等。
找出这些阻碍自己对好友倾诉的负面看法B,针对性地找出解决方法,比如,不要对喜欢说是非的朋友倾诉,不要在人多时候倾诉;如果朋友取笑你,可能是因为他们很容易就解决了这类问题,那么向他们取经吧;简单梳理来龙去脉,找出重点,述说心声,不要介意亲友的追问;只有解决了问题,度过了难关,亲友们才不会担心,自己扛着,让情况恶化,才会让亲友更加担心。
在整个过程中,要不断跟孩子说,生命比一切更重要。无论遇到了什么,都可以回家跟爸爸妈妈述说,最多挨上一顿骂,但,爸妈是自己最亲的人,总会想办法去帮助他们。
除了爸妈以外,老师、要好的同学、其他亲近的长辈,甚至学校社工等,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帮助,遇到自己解决不来的问题,记得主动寻求帮助。当身边的人寻求我们的帮助时,我们也要将心比心,多多伸出援手,支持他们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