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点钟,接到老公电话,他还在外地,须得我去接诺诺。
想到好久没有去接诺诺,瞬间母爱爆发,激动得我如热恋中即将奔赴约会的少女,把电脑关了,拿起车钥匙,跟带班的老师飞快地叮嘱了一声“我可能晚点来接言言”,就三步并两步地冲下了楼。
一路疾驰,终于在放学时间赶到诺诺学校。我在一片橘黄色校服身影中搜寻着诺诺,眼睛眨也不敢眨一下,却怎么也找不到。幸好诺诺班上一同学看见我并大声地跟我打招呼,我松了一口气,连忙请她帮我找找诺诺。
很快,诺诺像炮弹一样弹射进我的怀里,我抱着她软软的小身子,深深地吸口气,心理满足得不得了,就像古时候的皇帝历经波折终于寻回沧海遗珠。
母女俩你侬我侬,勾肩搭背,眉目传情地离开了学校。
然而,就在车子刚刚驶离学校范围,母女初相见的激动和兴奋稍微冷却,诺诺回过神来,问我“是直接接她回家还是要去接妹妹”。
对于这个答案毋庸置疑的问题,我毫无警惕心,轻描淡写地答“当然是要去接妹妹呀”。
车内瞬间变了天,诺诺爆发般大喊:“我不要去接妹妹,你送我回家!”
我还没有从被爆棚的母爱席卷的情绪中出来,愣了愣,傻乎乎地说:“好啊,我先送你回家,你找安安或者别的小朋友玩一会儿,妈妈一个人去接妹妹!”
“我不要一个人在家,我会害怕,我也不要去接妹妹!”诺诺边哭边喊。
我终于后知后觉地意识到,有情况了!
手忙脚乱地在临时停车处停下来,我坐到后座抱住诺诺,还没来得及使用当妈的十八般武艺,诺诺抽抽搭搭中已经甩出了一连串责问:“谁叫你这么早来接我的?你本来就在幼儿园,为什么不先接了妹妹再来接我?爸爸都说好了你会先接了妹妹再来接我的。”
此刻的心情,真的很难以形容。请大家自行想象热恋中的少女兴冲冲地奔赴约会,突然听到恋人大声责问“你为什么要喜欢我?你要是不喜欢我多好啊!”时的心情。
不过,谁叫我是妈妈呢?即使被熊孩子一盆冷水兜头淋下,还是会本能地关心熊孩子会不会从阳台摔下来。
我稍微调整心情,问诺诺:“你本来以为妈妈会先接了妹妹再来接你?”
“是呀,爸爸早上就跟我说了,很可能接不了我,让我在学校等一下,你接了妹妹再去接我,差不多5点半就到了。”诺诺已经平静下来,清清楚楚地跟我说着前因后果。
心里咯噔一下,对于诺诺这种秩序感特别强的孩子,打乱计划,哪怕仅仅只是心理的预期,并没有实际行动的影响,也是会引起“心潮澎湃”的。
现在情绪反应这么大,应该不止是心理预期没有变现引起的波动。
“嗯,妈妈不知道爸爸这么跟你说的。妈妈担心你在学校等得无聊,你去年不是很不喜欢在学校等吗?每次爸爸让你等,你都跟妈妈说以后不要爸爸去接你了。而且,妈妈想你了,以为你也想早点见到妈妈,也担心很晚去接你,你会不安全呀。”我耐心细致地解释着,为自己不断寻找“这么早去接她”的砝码,“现在接了你再去接妹妹,时间刚刚好。这和接了妹妹再接你,有什么不一样吗?”
“可是妈妈,你都不知道,我已经和一个同学说好,今天如果他也要在学校等,我就陪他一起等,你来的时候,我们刚好准备开始玩游戏呢!”
原来如此!特别强调秩序,特别重视和同学的约定,这两项都因为妈妈的“意外”到来而破坏了。
“哦,原来你都和同学安排好了,妈妈真的很高兴,你这么会安排时间了。不过,妈妈不知道呀,我们想想看,如果下次爸爸又临时接不了你,我们怎么办比较好?”
“妈妈,以后如果又要你接我,你一点都不要着急,我们班有同学每天都要五点半或者六点才接,我可以和他们玩,而且,我不离开学校,很安全。”
“那如果妈妈也五点半或者六点才来接你,冬天的话,六点钟天都黑了,你会不会着急或者害怕?”
“我不会的,妈妈,有的时候,我也想和同学玩一下再走,上课的时候都没有时间玩。”
“嗯,那我知道了,以后妈妈就安安心心接了妹妹再来接你了(周一到周三言言放学比诺诺晚),我们就这么说好了。妈妈也跟你说件事哦,如果下次,你和同学约好了在学校玩,妈妈不知道又提前来接你了,你也可以在学校门口就告诉妈妈,妈妈同样可以去接了妹妹再来接你,就是多开一点点远的事。”
“妈妈,我知道了,这次我见到你太高兴了,就忘记说了。”
“没关系,那现在和我去接妹妹还是先回家?”
“我和你去接妹妹吧,安安上兴趣班去了。”终于又风和日丽地上路了。
情绪一过去,诺诺又变回了小天使,叽叽喳喳开始跟我说一天发生的事情。
“妈妈,我今天约好一起玩的是个男同学,你猜是谁?”
我一边猜着,一边却陷入了思考。
每次幼儿园有新生入园,带班的老师已经驾轻就熟,而我们负责与家长沟通的老师往往压力山大。
经验告诉我们:孩子都能很好地适应并且找到自己独特地和老师小朋友联结的方式,而家长尤其是妈妈,往往不能“适应”孩子的离开,她们会有意无意地使用各种方法技巧来“钩住”孩子,而且完全不自知。
我们总是习惯于“以己度人”,用妈妈之心去揣测孩子之心。所以,尽管老公一再叮嘱我接了言言再去接诺诺就好(我和言言在一个地方),而我膨胀的母爱,让我完全不顾叮嘱,还做出了自以为是最好的安排。结果,自己来回从幼儿园到小学跑了三趟不说,诺诺的计划也被打乱,她并不“领情”。
妈妈舍不得、不放心,更多的是妈妈的内心需求。孩子自然也会舍不得离开妈妈,然而生命是天然走向独立的,孩子在“舍不得离开妈妈”之上,还有更强烈的、源于生命本能的需求,那就是去到更广阔的的、甚至妈妈都从未去到的世界。
哪怕是刚出生的小婴儿,也会需要几分钟属于自己的时间。而孩子越长大,安排自己生活,在父母视线不及之处拥有自己的朋友、社交、兴趣、爱好,就越成为他的需要。
和妈妈在一起固然安全、安心,可前方却有着更大的未知的诱惑吸引着孩子去探索去体验。就像加油站毫无疑问能给汽车加满油,可汽车也无法一直停留在加油站而不上路行驶。
孩子啊,总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