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熬过了高考,就不用再写文,不用为着那几百字揪着日渐稀疏的头发了。哪成想,大学才是写作的开始:学习报告、奖学金申请书、会议记录、调查问卷、学期总结、演讲稿,乃至工简历、求职信、商务邮件、推荐信、吊唁信……真是每一刻都离不开写作。
但是写作这项技能不是出厂配置,不是天生就会的。
我想应该很多人和我一样,经常在网上搜索策划书怎么写?学期报告有哪些模板?优秀的简历应该是怎么样的?怎么写一份得体又重点突出的邮件?
但是网上的信息实在是太多了,每次动笔前都要花几十分钟或者几个小时才能找到我们想要的模板或者内容,太得不偿失了。所有有意练习写作对工作和生活是大有脾益的。
其实教授写作的书籍很多,我今天只推荐这一本——《完全写作指南》。它的优点正如它的书名——完全,各种类型的文章全都有覆盖到,作者劳拉·布朗将他30年的写作经验汇聚在这一本书中,我觉得完全可以当做写作百科来看。
当然,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不是它的涵盖面广,而是作者提出的一个完美的写作步骤——目标-读者-头脑风暴-组织-写文章-修改。这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你可以从其中任意一个步骤开始,完成整个动作,就像轮盘一样走完一圈。
看过艾·里斯的《定位》的人都知道,定位对于营销的重要程度,但对于写作同样重要。你要知道你的读者是谁,你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这个目标不是随便确定的,要慎而审之。
比如你要写一封求职信,那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帮你找到一份工作吗?可是,找工作的流程那么多,简历、证明人、面试,影响最终是否录取的因素又那么多,你又怎么确定最后的成功或失败要归责于求职信呢?所以,当你写求职信时,你的具体目标究竟是什么?答案其实仔细一想也就出来了:一是促使人事看你的简历,二是促使他给你面试的机会。找到目标之后,你就可以继续往下思考,怎么才能促使人事面试我。这样的求职信的内容就会好写多了。
写出来的作品自然是有读者的,就算是日记,作者本人也是读者。在写之前需要花几分钟想想,需要知道读者是谁?他们想要什么?在读完作品后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就算是写高考作文,也需要想一想批阅老师喜好什么?哪些观点是不可以让他知晓的。
人的大脑都是发散性的,在写作之前可以进行一番头脑风暴,相出的点子越多越好,也不要修改和审阅它们,任由不同的声音告诉你可能是截然相反的点子,最后的整合部分就交给初稿来解决吧。
接下来就是组织文章架构了,有效的组织才能向读者清楚地表达你的观点。组织就像是佛祖身上的金光一样,没有金光,佛祖依然是菩萨,但众人却看不到佛祖。有了金光,佛祖才是众人的佛祖。
很多人会严格按这头脑风暴-提纲-初稿的顺序来写初稿,劳拉·布朗却觉得没有这个必要,想写就写,想不到了可以先想内容和组织结构。写初稿时不要停,直到你开始质疑自己写的东西,回过头去看一看,再继续写下去。若是实在写不下去了,就按照转盘审视一下,文章的目标明确吗?对读者有吸引力吗?想要表达的内容都写进来了吗?文章组织是不是清楚?找到问题后就修改。
待全文写完后,休息几个小时再修改。这样能更清楚地看清自己写了什么,还有哪些不足。
了解了写作六步骤后,若还是提笔就怕,可以仔细研读书后面的分类写作,从生活到工作,从爱好到学习,作者将自己30年的写作经验概括到200多个方面中,手把手教写作,愿从提笔都怕的你,读完这本书后什么都能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