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教育中强调的是理解,在中国教育中强调的是爱。哪一个在前面?理解应该在爱前面。
没有父母不爱孩子。但是,如果我们不懂孩子,我们可能就会爱得不那么准确。
在以前的幼儿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早上我们带园里的孩子去田里农耕。一位妈妈送她5岁的儿子来到田边。准备农耕。
男孩和妈妈有点儿依依不舍。忽然男孩伸出手在妈妈屁股上用力打了几下。
“你这样会把我的小精灵和小天使打跑的”,妈妈温柔的说。
“就打、就打”,孩子又飞快的伸出手在妈妈屁股上打了几下......
显然,这个男孩当下的感受没有被妈妈理解。
我对男孩说:“你是不是有点着急,不想让妈妈走。”
男孩有些羞怯,往妈妈身后藏。但还是向我点了一下头。
“你可以换一种方式告诉妈妈,抱抱妈妈吧”,我对男孩和妈妈说。
妈妈转过身,抱了抱孩子。孩子安静下来了。母子俩顺利的告别,妈妈去上班,孩子随我去农耕。
其实,孩子只是需要一个简单的肢体链接来满足自己情感的需要。妈妈的反应有问题吗?没有问题。我们看到了妈妈对孩子的爱和接纳,并且很好的控制了自己的情绪。
但是,这位妈妈似乎在用头脑中的教育理念在和孩子交流。她直接从灵性的维度和孩子链接,没有从感受出发,去理解孩子当下情感的需求。
这看上去只是一件小事,不过我们慢慢的观察到,这是这位妈妈和孩子的交流模式。经常这样,孩子会变得执拗,不善于与伙伴交往。因为他不能从他妈妈那里得到一个被理解的的反应。而他和妈妈的关系是他体验到的第一种关系。
在我们理解孩子的时候,还有另外两个维度——身体的和心理的维度。男孩用力打妈妈的肢体动作是一种“语言”,已经明显的表明,男孩想与妈妈建立身体维度的链接。来满足自己当下的心理感受。
孩子的感受是非常敏感的,但是孩子通常都不能正确的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通常会用扭曲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就需要成人去看见孩子肢体动作表达的意义,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一般我们可以观察和询问。孩子需要你帮助他找到答案。当心理感受被你正确的解读,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孩子就轻松了,也理解了自己的行为。
懂孩子,才会爱。孩子活在感受中,成人活在思考中。成人只有放下思考,去感受孩子,才能读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