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的智慧(十七)
《菜根谭》有语:燥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由先天遗传、后天熏陶,渐渐形成不同的习惯与性格,在外表现为一个人做人处事的价值取向,在内则反映一个人的涵养素质,可以较为直观地视作人的精神相貌。
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被许多人高度认可、经常引用的名言,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习惯与性格之养成,对于人之一生的重要性。
但是,仅将性格作为影响影响人生命运的唯一因素,显然是不够全面和准确的。古往今来,能够获得成功的人,必然与其独有之性格有千般联系,然而并非性格鲜明就一定能够成功。
比如苏东坡就是最好的例证。他一生达观豁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美食佳肴和传奇趣闻,他的人生是精彩多姿的,但是按照古人“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成功标准,却是有差距的。
其实,我倒觉得,除非太过于极端,性格本身是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的,甚至在很多时候应该是双刃剑。在豁达的性格之下,苏轼感到自己在官场不得志,但在现实生活中确是实实在在的赢家,没有这样的性格品质,世上就会少了“千里共婵娟”“一蓑烟雨任平生”“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样美妙的意境,岂不可惜。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刘玄德因重仁守义的性格,结交关羽张飞,创出三分天下,最后也是因为关羽张飞之死,不顾蜀汉兴亡大业,倾其所有大战东吴,结果含恨死在白帝城,一战之后国本丧失殆尽。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武艺超群,威震匈奴,却一生少得重用,除去卫青、霍去病属外戚集团的因素,因为他经常独自带领几百人就去与匈奴作战,从本质上讲,他应该算是一个合格的战士、并非一个合格的将军,这种偏向于个人主义的性格,既为他赢得了传奇的战功威名,也直接导致了他率偏师出战迷路自杀的悲剧,终究未能封侯挂帅。还有明代名臣海瑞,一辈子拘泥在圣人学说的框框里面,对自己刻薄,对皇上刻薄,对一切刻薄,百姓拥戴他作“海青天”,其实他的一生只是封建礼法的代言人罢了,真未见他为国家百姓做了哪些贡献,如他这样固执之人,除去清廉正直这样的名声,不知道还有怎样的可取之处,嘉靖皇帝挨了他那么多骂,还让他当了二品大员,到底也算对得住“青天”老人家了。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成功者并不是因为他拥有什么样的性格,一个人所拥有的性格大多是双刃剑,就像前面提到的刘备、李广、海瑞等等,他们的典型性格既是成功之门,也是悲剧之因。所谓“时势造英雄”,什么样的性格都有可能在因缘际会之中取得成功。真正的成功者,恰恰应该是在人生的历程中,不断反思自己,不断扬弃个人习惯中的一个个坏毛病,不断总结提高自身水平,才能最终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人性之中必有裂缝,但唯有裂缝才能照进阳光。
曾国藩在三十岁以前,曾有很多性格上的缺陷和不足,比如心性浮躁坐不住、为人傲慢修养不佳、好色,等等。但他在三十岁以后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用一生坚持“日课”之法加以对治,终于功成名就。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愚钝之人,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浮嚣之人,也可以变得清风朗月般从容澄静。偏执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开阔,不矜不伐。
对于我们来说,实在不能简单的看待“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
在准确认知自己已有之性格的基础上,唯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坚持反省思考、逐步改进对治、完善精神人格,实事求是地把握好性格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方能自强,进而自胜,成为人生赢家。
性格可以修正,人生无法从来。做最好的自己,须得自当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