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挂历时偶然扫见,本周六2月18日是“雨水”节气。
相比落在今年2月份的其他几个特殊日子(立春、元宵节、情人节、二月初二),“雨水”节气可以说相当低调。
“雨水”在二十四节气中列第二位,位于“立春”之后。它也是代表降雨降水的四个节气(雨水、谷雨、小雪、大雪)中的第一个。此后,气温开始回升,冰雪慢慢融化,降水逐渐增多。古语云:“雨水之日,獭祭鱼;后五日,鸿雁来;后五日,草木萌动。”所以,“雨水”节气之后,就是气象层面上真正意义的春天了。
说起春天的雨水,第一个就让人联想起杜甫的那首《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最喜欢这一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道尽了春雨的细润,那春夜雨丝与万物轻柔合奏的沙沙天籁犹在耳边。
一夜细雨,触发了几多生机。论描绘此情此景的诗作,韩愈那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不容错过: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直觉得“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一句略带童趣,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多少有过这种怀着赤子之心探寻早春之色的体验吧。
春光无限好,在春雨的滋润下万物生长,人的心情似乎都随之变得飞扬、感性。我们再赏读一下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前两句可以说是欢快之情四溢,但后两句读来则油然而生几分伤春之意,好在不算太浓。
有光就有影。在人们的眼中,既然有欣欣向荣之喜雨,自然也有哀思缠绵之凄雨。在相应的诗作中,杜牧的那首《清明》非常有代表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画面感非常强。
记得高中语文课上,语文老师曾经讲到,这首诗可以通过不同的断句方法获得不同的意境。其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版本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总体来说,春雨算是比较轻柔羞涩的,夏雨则不然,性情奔放,说下就下,经常让人措手不及。记得小时候听过一首歌曲《雨中即景》,简直太真实了。
雨中即景
词/曲:王梦麟
演唱:刘文正
哗啦啦 啦啦
下雨了 看到大家都在跑,
吧吧吧 吧吧
计程车它们的生意是特别好
(你有钱坐不到)
哗啦啦 啦啦
淋湿了 好多人脸上失去了笑
无奈何的望着天
叹叹气把头摇
感觉天色不对
最好把雨伞带好
不要等雨来了
见你又躲又跑
轰隆隆 隆隆 打雷了
胆小的人都不敢跑
(怕怕)
无奈何的望着天
叹叹气把头摇
若是对夏雨也进行喜爱度评价,最不受欢迎的雨恐怕就是下班时分下的雨了。为了应对这种顽皮的夏雨,大家一般都在办公室放一把雨伞备用。实际上,在夏天,绝大多数女同事的随身背包里始终装有一把伞,而且一般都是遮阳伞,晴天防晒,雨天挡雨,一伞在手,颇有“所向披靡”之气势。
再及秋雨,人们一般都会联想到“长夜沾湿何由彻”、“别有幽愁暗恨生”、“秋风秋雨愁煞人”等伤感缠绵情境,徒生愁绪。这个时候读一读王维的《山居秋暝》,相信会比较有治愈效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清新、恬适的氛围,入诗入画的风景,令人产生共鸣,心旷神怡。
对于北方人来说,冬日里惯见的是大雪纷飞,关于冬雨,基本上只能停留在想象阶段。所以,中学阶段听到孟庭苇的那首《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很有耳目一新之感,那纯净、甜美的嗓音,如泣如诉般讲述的爱情故事,对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极具杀伤力。齐秦的《冬雨》,虽然那时候也特别流行,但是可能因为情感太过深沉悲切,那时候的我们无法领会,反而不那么喜欢传唱。现在想来,不禁莞尔。
雨水,从天而降,无差别地面对世间万物。它落在田野里,滋润着大树、灌木、秧苗和小草;它落在河流中,像音符汇入一首欢快的乐曲;它落在屋顶、车辆、马路上,冲刷着平日积下的尘垢;它落在雨伞、雨披上,和雨伞、雨披的主人轻声打着招呼;它落在我们的眼中,荡涤着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