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付老师,您一直强调班主任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请问什么样的语言是高效的呢?
答:学校里,和孩子们打交道最多的应该就是班主任了,尤其是对话。
小学阶段更甚,因为孩子年龄小,事无巨细,都想找班主任告白:
老师,他打我……
老师,我书找不到了……
老师,我不想和他玩了……
……
如果被动地处理所有信息,并解决所有问题,那么班主任就被困住了。
对,是困住了,日常陷入一种“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状态……”周而复始无穷尽也。
所以班主任的语言是否高效显得至关重要。
场景一:
运动会结束后,老师对看台上的孩子一声招呼:孩子,快收拾好东西,排队走了。一语毕,下面的孩子乱成一锅粥,收拾东西的、翻找东西的、你推我挤的、打小报告的、问老师去哪排队的、排队时挤着争着往前站的……热热闹闹,不亚于另一个运动会。
但如果班主任话前先做一个思维模拟,组织好语言:
所有孩子请注意,第一、收拾好你屁股周围、脚周围的垃圾;第二、带走你的所有东西,所有;第三、完成前两条后,找自己的小组长检查;第四、确定没问题后,到我面前,按学号排成两队!好,开始行动,共1分钟时间,倒计时开始!
那么后一种组织好的语言,对于孩子来说是不是指向清晰呢,而且这个过程中孩子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在倾听,倾听真的很重要。倾听做到了,接下来的行动才是有据可依,而非一团乱麻。
当孩子专注于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时,打闹现象依然会减少,因为很多时候孩子的打闹只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或者说是,对于自己要做的事不是很清晰。
场景二:
课堂上捣乱的孩子,往往会被任课老师推荐给班主任,因为班主任的震慑力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这个时候,班主任是噼里啪啦一顿吵,还是指向清晰地惩罚呢?付老师建议,不妨在处理前先大脑的自我风暴两分钟,一则平复一下情绪,避免发火对双方的伤害,且无效。二则,组织一下语言:第一,关于你课堂上的表现,老师希望你能画下来;第二步,画好之后请他在画面上标注,自己那一点做的不对,圈出来,并自我批评(书面形式);第三,你准备怎么惩罚画面中的这个人呢,;第四,遵照执行。
用清晰明了的指向性引导语言,代替情绪发泄性语言;用行为代替语言、指责,哪怕是跑步5圈都远胜于漫无目的地一通吵,且安静的跑步环境,也有利于孩子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而非班主任说着,孩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