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夜11点,对于大学城中的学生来说,这只是夜生活的开始。站在阳台上望着楼下的灯火佳人,青春的气息总是迷人。这也是毕业后我一直不愿离开这里的原因,在大学城中住的久了,心态就变得年轻许多。
一阵手机铃声打断了我的遐想,看着熟悉的号码我忍不住叹息:“喂,老妈,这么晚了您怎么还没睡!”这个时间对于住在农村的父母来说,本应早已进入梦乡。
“儿子,咱们隔壁你刘阿姨家的小辉死了,妈妈睡不着!”对面母亲的声音显得很紧张,隐隐还能听到父亲低沉的咳嗽声。母亲这没头没尾的的一句话直接将我拉进了回忆中。
刘阿姨是我家的邻居,几十年来两家的关系一直不错,小辉也是我从小到大的玩伴,说是发小也不为过。这种亲密的关系一只持续到我离开家乡上大学,从那时开始我和小辉的联系愈发少了。
小辉死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能够让原本健壮的小辉直面死亡呢?我已经猜到了一些,只是不敢去想。“妈,小辉出了什么事?”我尽量压抑住自己内心的躁动让自己平静下来。
母亲的回答正验证了我的猜想,小辉平日里与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他只有一点爱好,对于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作家的小辉来说,看书就成了一种习惯。多年的积累让小辉的精神处于一定的高度,世俗的东西小辉并不热衷,这其中就包括了婚姻。
但刘阿姨却很重视这一点,这也是这几年来小辉一家的矛盾根源。我理解小辉的思想,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开心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小辉也一样,我认同小辉的生活方式,那种淡然的处事方式本就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两种思想的碰撞必然会溅出火花,何况着两种思想还截然不同,小辉和刘阿姨就是如此。
刘阿姨是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成家立业的思想根深蒂固,这当然也没有错,但如果两种对立的思想出现在一个家庭中就难免出事了。母亲说小辉是自杀,我不知道刘阿姨和小辉这对母子究竟经历了什么,但我知道小辉的内心一定是异常痛苦的。
2、
一位朋友曾和我说:“现在家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源于家长固步自封的思想与新时代青年的自由思想相碰撞。”这句话仔细想来是有道理的,就如同小辉对婚恋的观念与刘阿姨的想法相左一样。
不得不承认,刘阿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做法难免偏激了些,想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小辉身上,在期望小辉理解自己的同时却并未理解小辉的内心世界。我理解小辉是因为我也有相同的经历,就连电话刚接通时我还以为母亲又要催促我回家相亲。
“初中不让早恋,高中也不让谈,就连大学也要约束,毕业之后却要我马上结婚,我和谁结婚?初见一面的陌生人吗?”有不少朋友曾和我这样抱怨过,我的母亲何尝不是这样,但你要明白,选择权最终还是在自己手中,相亲也好、结婚也罢,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只是小辉选择了另外一种偏激的方式来抗议。
“儿子,你想什么时候结婚都行,我和你爸想通了,不逼你!”说到最后母亲总算说出了深夜打电话来的原因,我也不禁哑然,小辉的死足够引起周围人的重视,但未曾深入了解的人也只是一笑置之。
我从未想过父母会突然以这样的方式“认输”,而我也不是那个胜利者。
3、
我的另一个朋友小新选择了妥协,他在大学时期谈了恋爱,但是由于两个人家距离太远而被小新的父母扼杀。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两个人痛苦而煎熬,不被长辈祝福的爱情维持的异常艰辛。
最终,小新放弃了,“在这场看不到希望的战役里,我已经拖了她太久!”小新就像是战场上最后的战士,孤独而悲凄。
没有经历过这个过程的我只能陪他一杯又一杯的喝着,之后的日子里小新就像失去了灵魂,他任由家长安排,无论见谁他都点头,他疲惫的对我说:“既然不是她,是谁又有什么区别?”
那一刻,我突然同情起小新和坐在他身边的女孩。
我相信总有一天小新会重新找回失去的灵魂,但刻骨的伤痛会伴随小新一生。
婚姻是人生的一个历程,有些人自然而然的去经历,有些人仍然挣扎在边缘,也时而会有小辉这样的悲剧和小新这样的伤痛。我从未想过用这种方式抗议,感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刻意凑在一起、为了结婚而结婚的人生是一种悲哀。
4、
我做了许多保证,母亲最终半信半疑的挂掉了电话,这一宿,母亲大概是无眠了。这些年,催婚成了全国性的话题,来自社会的压力让新一代的年轻人疲于奔命,无论是对自由的渴望还是对现实的无奈,婚姻都俨然成了一件奢侈品。
父母与孩子之间如何建立起一种融洽的沟通关系已经成为了必修课。回想小新和小辉两人,两个人原本都是受害者,但最后也都变成了施暴者。这其中大半是来自家庭的影响,希望每个人在遵循自己的意志而生活时也能够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
我放下手机,一个人的房间格外安静,窗外的灯还在。
重新走回阳台,还有两队情侣隐匿在昏黄的路灯下,远处的大学校园显得宁静安逸。
每个心存执念的人都有痛苦,无论是婚姻或是别的什么,但偏执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望着恋恋不舍的两队情侣,我祝福他们,无论是否能够步入婚姻殿堂,希望你们活出自我,遵从本心,当然,与家人的沟通也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