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最高教育是博士,这令很多人有着长达二十多年与书作伴的经历,就算毕业以后还是会把读书当成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此,大家会有那么一种感觉,从小到大读过的书真的是数不胜数,这要是放在古代那就是标准的大家闺秀、风流才子了,但是你们真的会读书吗?那可未必!想想看你是否能够完全回答以下的问题呢:
你最近几个月读了哪些书?书名是什么?书中都讲了些什么?你当时为何要读它?被书中的哪些内容触动了?
现在的人们处于快餐时代,就连最基本的读书都提倡一目十行,一天可以看好几本书,但那都是走马观花地看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因为读者并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它,没有把它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过后很快就会忘记书中都讲了些什么?
日本素有“笔记本作家”之称的奥野宣之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他的著作《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更是提供了一整套科学、高效的读书方法
相信很多人读书都是毫无目的的,他们有时是朋友介绍,有时是随手翻看,这种读书方法很难把整本书啃完,对于一些晦涩难懂或者枯燥无味的书籍很容易读到一半就会走神,完全不记得前面都讲了些什么内容,放下书后很难想到刚刚读的书籍中心内容是什么?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上说过读书要带着明确目的去读,学会在阅读的同时给书中内容做记号,分别通过通读、重读、标记三个步骤把重点内容标记出来,这样可以把书从厚变薄,清代书画家郑板桥也曾说过“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他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
读书笔记才是它的精髓
读书,除了要有明确目的外,还要把读书笔记写上,而说到读书笔记,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以前也写过,但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了;没那份心思去写,基上是看完就忘;又不是吃文学这碗饭的,写那玩意干啥;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写了又没人看”
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想,比如平时大家读完一本书就要写读书笔记,可能会觉得反感,坚持不下去,但如果我们就是为了写读书笔记才去读书的呢,因为当我们以思想输出为前提下去读书的话,那么输入的质量也会跟着大大的提高。
读书笔记的重要性无异于书中的精华内容,法国文学专家鹿岛茂先生是位知名的读书爱好者,他曾在随笔中这样阐述读书笔记的重要内容:图书都是有重点的,没有必要从头到尾都详读。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点功夫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即使只记下这本书的作者、书名、阅读时的情景或者做些摘抄都好,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我们在读书时,要围绕着“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展开思考,带着问题去读书,去书中寻找最能打动人心的内容,专注于对自己最重要的内容,这样才能写出有意义的读书笔记,对书中的精华内容掌握到位
被誉为当代“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在牛津大学图书馆看书时,就已经养成了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历时十余年;可见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上提到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方法就是先把重要的原文摘抄一遍再写上自己的心得,这样通过摘抄来促进对书中内容的消化,这与马克思提出的“先摘抄再笔记”方法论是一致的
学会温故而知新
“学以致用”就是要把书中的精髓内容吃透,为自己灌输思想,我们就需要经常看读书笔记,并不是把笔记做好了随手一扔就完事了,都说“温故而知新”读书笔记也是一样,要经常看,养成这种好习惯,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就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读书时喜欢每本书都读上好几遍,读《汉书》第一遍时他学习了“治世之道”,读第二遍时他学习了“用兵之法”,读第三遍时他研究了人物和官职方面,数遍之后,苏轼就对《汉书》这本书各方面的内容都很熟悉了;而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上也提到要通过重读笔记来提高自我,他认为人们在重读笔记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着当初写下的笔记,如今再回过头看,又会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当我们在阅读读书笔记时,甚至会有重读一遍原书的效果,这也就是奥野宣之所讲的通过重读为思想增色,无论是读书还是读笔记,最重要的是能够回忆起书中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笔记来再次加深对原书的理解,甚至可以达到减少藏书量的效果,奥野宣之曾说过他每年都会处理一些旧书,把不用的书扔掉,藏书就不会占据生活空间,我们每次面对需要丢弃的书本时都会心有不忍,这时读书笔记就派上用场了,因为原书即将被丢弃,所以读书笔记会做得更详细、更认真
看完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会发现原来自己习惯了几十年的读书方式居然是错误的,简简单单的读书里面居然还有那么多的学问,而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忽略的读书笔记却比读原文书更重要的多,只有学会利用读书笔记才能把书中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