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完了《认知觉醒》这本书。谈谈我的收获。
我很赞同作者说的那句话:“我们对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看起来就像一个”醒着的睡着的人。”
这句话非常有趣,醒着和睡着是非常矛盾的,但仔细一想也很符合,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虽然醒着的,但多数状态都是混沌的,一生过得浑浑噩噩,大多数人追求的简单,轻松,舒适,确定,都是按照天性支配着的。然而深陷其中的大多数人对此知之甚少。
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没有觉醒,而有些人到了一定的年纪才会有所觉醒,他们常常会焦虑和如梦初醒:“为什么没有早点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或是“为什么不早点明白这个道理?”
要避免此类事情发生,就要尽快做到一点,提升认知能力,不断学习终身成长。
我们现在过的生活方式完全取决于之前作出的选择,其实人与人之间做出不同选择,是思维方式不同所决定,而思维方式不同是由认知能力不同所决定。好在现在很多人开始意识到了,提升认知能力的重要性,靠着不断学习成长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认知觉醒》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意识到人有三大重大脑,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明白这一点之后,当我遇到一件事情非常令人恼火时,我就会想要破口大骂,那些冲动的行为差点造成了对他人的伤害。转念一想,其实这件事之所以令我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是我的情绪脑控制了整个大脑从而失去了理智会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行为。这么想之后,我就能刻意避免情绪脑出错。
而当我们行动不强时,认知能力一定是模糊,认知不清楚行动力才不强。提升行动力从认知觉醒开始吧。
重新认识你自己
日本著名设计师山本耀司曾经说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的了解自己,甚至从未了解过。我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唯有通过他人才看得见,也就是说当我们与他人有关系的时透过他人反射回来的东西叫做“自己”。当我们没有足够的了解自己,只是凭着模糊的感觉生活通常过得很混沌。提升认知能力从认识自己开始,从认识大脑开始,这样我们得以清醒的活着,开始尽早地“进化”一次吧。
我们人有三重大脑,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本能脑也叫原始脑,一般的爬行动物没有感情也没有理智,它们依靠着简单的本能反应存活。情绪脑,哺乳动物大脑发展出一个独特的情感区域(边缘系统)脑科学家称之为“情绪脑”,情绪脑也成为“猴子脑”。理智脑是人类从哺乳动物中进化而来,在大脑前额区进化出“新皮层”这个新皮层直到7万-20万年前才真正形成,它让我们产生了语言,创造艺术,发展科技,建立文明,从此在这个星球占据了绝对的生存优势。理性脑也称为“思考脑。”可以说唯有人类这个高级的动物才有理智脑。
认识了人有三重大脑之后就会减少很多做蠢事的行为。比如农夫与蛇的故事。爬行动物依靠本能生存是没有感情的,唯有哺乳动物有情感。
还有理智脑,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都不具备这一点。唯有人类进化后才拥有,要意识到一点,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是它的力量比本能脑和情绪脑还弱小,毕竟进化的时间没有它们长。所以常常会有做出情绪战胜理智的行为,更多的是本能脑占据理智上风。现代的人们也常常是依靠着天性存活,靠着人类的基因里深刻的本能脑的影响着。
种种迹象表明,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本能脑和情绪脑占据上风总会暴露它们的天性,目光短浅,即时满足,避难趋易,急于求成。你看学习这件事,对本能脑来说太过于复杂,它们就会寻找理由放弃。情绪脑也跟着闹情绪。理智虽然想要说服但是毕竟力量过于弱小最后不得不妥协于本能脑和情绪脑。
绝大多数人靠着本能脑和情绪脑生存,这也是人的天性。不过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若谁能尽快觉醒让理智能变强大,克服天性谁就在这现代社会占据更大生存优势。
因为理智脑发达的人更能:
立足长远,主动走出舒适区
为潜在的风险克制自己,为可能的收益延时满足
保持耐心,坚持做那些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的“无用之事。”
抵制诱惑,面对舒适和娱乐时,做出与其他人不同的选择。
当我们想要克服天性时候依靠的不是自制力而是知识,唯有提升知识才能提升认知能力也才能做到更好的自己。
了解天性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人的天性是避难趋易,急于求成,要克服天性,就要了解事物的规律。人为什么往往会缺乏耐心呢?要明白人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顶峰,人接受一个新事情总会经历一个学习上升期和平台期,而人的天性是避难趋易,当人处于舒适区时是很难做到跨越到困难区的,需要有一个过度,这个过度就是,拉伸区。当你呆在舒适区习惯之后贸然去到困难区自然会产生挫败感。最好的方式是选择正确的方向,并在积累的过程中遵循可以练习的原则,在舒适区便于一点一点的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最好的成长是在舒适区边缘,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进步是最快的。但也不能一直呆在舒适区,会容易因为无聊而走神,更不能贸然去到困难区容易因畏惧而逃避。明白了这点就在学习任何东西时候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不要贸然去做能力范围外困难的事情。这些都需要时间累积,做好能做到一点点扩展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与时间做朋友。
关于耐心这个章节作者讲述得很详细,为什么要了解这部分内容呢?因为多数人都缺乏耐心难以做到持之以恒。而懂得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基本的规律之后,才能用理智头脑去看待这事就能极大的提升耐心。当你想要做一件事情缺乏耐心时想想事物发展的规律,前期总是增长得非常缓慢的,随着时间的累积,会转到一个拐点飞速增长。但多数人都没有等到拐点的到来就放弃了。想想你可能正处在飞速发展区就放弃了是不是很可惜?
如何拥有耐心呢?做到一些3点。
首先,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最后,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主动改变视角是什么意思呢?我很赞同作者说的,当你选择放弃的时候一定是行动力不强,行动力不强就是认知模糊。要主动改变认知和视角,找到行动的意义和好处。当我们清楚的认识到阅读的本质和意义时就可能放下手机,主动拿起书本,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根本可能就是你不知道读哪一本书?你还不知道这本书带给你什么好处?所以你的认知是模糊的,你本能的拒绝了去做这件事。而选择了娱乐天性——去看手机。
有时候我能在手机和书籍之间选择看书,这是为什么?难道我比他人更有毅力?并不是。当你问那些选择看手机的人他们回答不出要看哪本书,这本书没有什么好处。其实就是认知模糊,导致行动力弱自然不去看,也最终不知道书的好处,最后也就没有行动。总之就是恶性循环。记住,唯有行为才会带来好处。消除模糊意识,不要凭感觉做事,多用理智脑去思考。多改变自己看待事情的视角把要做的事赋予意义,才能带来强大的行动力。
为什么很多人都做不到呢?
大多数人习惯被动承受少有人乐于主动面对。因为“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这极符合人类不愿意动脑的天性,因为解决问题需要动脑,享受幸福也需要动脑平衡和中微妙的关系,而承受痛苦则只需陷在那里不动。人的基因里不喜欢主动耗能,所以美团创始人王兴的一句话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逃避痛苦,痛苦并不会因此消失,那么怎么解决?要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能让它进入潜意识里,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了潜意识也要想办法挖掘出来。
始终要明白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
什么是元认知?
元认知就是让人“飞”起来,这个形象比如非常贴切,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有理智脑,而理智脑是能够对自我进行反思的,也就是能观察到自己思想与行为,就像会飞的鸟一样这种观察到大地的视野非常宽广。拥有元认知能力强的人都是拥有强大反思能力的人,他们是处于社会上层人士,是极少的卓越人才。
关于元认知也是如此,必须要弄清楚的目标,一旦意识模糊行动能力就会很弱。元认知能力越用就越强大,锻炼元认知能力要常常学会反思。
我们的大脑是总指挥司令而是靠着本能驱使,所以我们要训练自己的大脑真正让理智占据上风,让元认知能力变强大,真正成为思维的舵手。训练从日常开始,把当天的日程安排,长期的人生目标都力求想清楚并赋予意义,经常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避免随波逐流。
总之,要想克服天性,就要了解天性。
世上聚焦的人很多,但卓越的人很少,多数人都缺乏深度沉浸的能力。如何做到专注呢?作者也花了笔墨详细讲解了这点。
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二,练习时极度专注。作者说变聪明的秘诀就是先保持极度专注。
三,能获得有效反馈。有效的指导和反馈是不断精进的重要条件。
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总结一句话,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造就了天才。无论是谁,拥有深度沉浸的能力后,就一定能走向某一领域的高处。这也解释了深度专注的重要性。
多数人最终都会被强大的天性支配,去选择娱乐消遣。当我们提升了认知能力之后思维视角会变得开拓很多。顺便为也总结一些深度学习的3个步骤。
深度学习3个步骤: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这本书的干货挺多的,如何做到深度专注?如何进行深度学习?如何做到关联事物?等等,这里我就不一一的总结概括了,只想提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并触动自己的点。我很赞同作者说的一点:当阅读完一本书我们的目的不是做思维导图也不是把笔记做得如何漂亮。梳理书本知识点固然重要但都是不是目的,我们阅读完一本书最终消化为自己的可能剩下的都不到30%,所以只需要寻找触动点就够了,问自己“这本书触动自己的是哪个点?”可以是一个理论一个案例每甚至是一句话,只要是真正触动了你并且让你发生真实的改变,这本书就值得。至于其他的忘记就忘记了,一点也不可惜。
我想很多人都会和我犯同样的错误,阅读一本书非要把里面所有的知识点都梳理出来,提炼出干货这本书才算真正的读完。当我要写一篇关于这本书读后感文章时,我往往是从头翻到尾去总结,或是做思维导图,完全不是去寻找触动点。一本书的知识点梳理完了也就很快忘记了。
真正的读书,就是找到触动点,并且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用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进行缝接,进行教授巩固知识,这才是真正做到了阅读了一本书。
《认知觉醒》这本书教会你去探索事物的规律,真正用理智去战胜困难而非毅力。
唯有提升认知能力我们才能避免混沌的活着。总结一句话:“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
愿我们都有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