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开发过一个很火爆的课程,曾今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到全国的电信去巡讲,最高频率的时候,同样的课程以三天一个周期,不间歇地连续讲了27天。
我问他,每天讲一样的东西,不是要讲吐了?
他说,不一样。
我问,哪不一样了?
师父说:听众不一样。
魏斯曼在第十一章里就强调了这一点:
每次演讲都是第一次,你每次重复演讲时,也要提醒自己,听众都是第一次听你演讲。
演讲是演讲者和听众共同完成的一次演出,如果演讲者只关心自己的表演——自己的妆容是否齐整,自己的姿态是否潇洒,自己是否完整复述了演讲稿,那么重复演讲无疑是世界上最无聊的事情了。
那么,如何让自己每一次的重复演讲都充满激情和新意呢?
魏斯曼提供了7种方法:
这七种方法里,直接指称师父用得不太好,因为他比较自闭,又懒得记别人的名字。但是间接指称我曾多次看见他用过。
有一次讲TTT课程,说起前次他讲这个课程,他说:
上次我给登协讲TTT的时候,有个小伙伴觉得很有意思(哦,就是你是吧,对对对),课后联系了我,然后才有了咱们信息部的这次课程。
我看到那个被“点名”的小伙伴(师父忘记了人家的名字)坐直了身子,骄傲的挺了挺胸,其他的陌生听众一听,哎哟,给上级部门讲过课,那我要好好听。
提问也是师父常用的伎俩之一,提问让演讲者和听众联系起来,让这场演讲不再像是演讲者的独角戏。
可是,这些技巧,比如听众的信息,听众的背景,新闻时事,当地的讯息,如何才能知道呢?
魏斯曼为我们制定了一份演讲时搜集信息的大事备忘录:
演讲前:
第一:研究听众,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网络让这件事情变得容易多了;
第二:知道某些关键听众的名字;
第三:随时留意最新的与演讲内容相关的新闻和趋势。
演讲当天:
第四:量身定制开场PPT;
第五:设法更新演讲,演讲当天醒来,先上网看看新闻,刷刷朋友圈,时刻留意与自己演讲主题相关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