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侣与哲学家备忘录
生物学博士马修·理查德生于1946年,在诺贝尔奖导师指引下从事分子生物学最尖端研究,然而,他却突然远赴喜玛拉雅山麓出家为僧,跟随藏传佛教的老师,探求古老的东方智慧。二十年后,他的父亲,法兰西学院院士、著名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来到尼泊尔加德满都,他们决定通过自由的谈话,交流他们的疑问和各自对于对方的困惑。父子二人进行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对谈,所谈涉及社会、文明、生命、宇宙等诸多重大话题,父亲对佛教犀利的质疑,让马修有机会揭开佛法神秘的面纱。这是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相遇。
一、不同法门,证悟心的本性
当西方遇到东方,哲学遇到佛教,父亲与儿子,两套不同的系统之间有怎样的交集?两个都有极强主体的人坐在一起交流,特别是父子相遇,只有主体保持持续的成长,关系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产生高品质的对话。如同书上所写,理论上,佛法号称有八万四千个法门。数字之多,为的是指出其实任何人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为了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你可以从交通顶峰时的巴黎市中心出发,你也可以从绿油油的尼泊尔山谷出发,目标是同一个,可以走向它的道路不一样。同样的道理,在心灵的道路上我们都必须从我们自己所在的那个点出发。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习性,不同的知识背景和信仰。每个人可以针对他们的需求来寻找特别属于自己的方式,让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念头下功夫,逐渐让他们自己从负面的情绪枷锁中解放出来,最后证悟到心的本性。
二、科学路径与灵性路径
科学路径,做接口与结构化,有逻辑和分析推理,程序化,而灵性路径更多是观察与专注,修行模式就是我们观察与世界的链接,灵性路径是一份清净心,保持时时的觉知状态。在老T带来的两个案例中,他用冥想通过呼吸训练进入前意识,让潜意识流入体验,在冥想中让个案的意象呈现,被阴影和原型锁定的心灵,能量堵塞在内在,而另外一个个案也如此,当心灵被咨询师响应,原本心疼的症状即刻得到缓解,一个人的路径不开放就会被锁定,内在无法达成转化,潜意识就自动化不了。
三、空性
在《禅不是修出来的》这本书里写到,佛法的真义有两点:一是解脱,二是了解自己。
解是解开、解放,脱是脱离、逃脱的意思。为什么要解脱呢?因为有苦有难,从苦难中解脱。苦难都成了捆绑你的绳索啦,那么,苦难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从字面上看,苦和难是一种感受,感受又来源于“我的认为”,你认为那是苦,你认为那是难,它就是苦,就是难,苦难是感受,感受是心在受,无心即无受,无受即解脱。所以无心就是没有任何概念所覆盖的本心。
您了解您自己吗?一般的人都说了解自己。可是这个世界是二元世界,如高低、远近、长短,思想上有对错、善恶、好坏,然而这一切都是“有”,有个“有”,就应有个“没有”,你对自己的“没有”了解多少?如1、2、3、4,用你的识分析一下,1和2之间,2和3之间有什么?当然,让你分析时已经落在相上啦,但这是个“入处”。那个“之间”什么也没有,是空、是无,然“空、无”也是个有,你对自己的“空、无”了解多少?没有这个“之间”就无法说话,没有这个之间就无法思维,我们却不知道它。不光知道它,我们要成为它,站在自己的“空、无”的角度上,处理一切的“有”,空有不二才是真人。
这段话给我很深的提醒,我们常常在有的层面上去感受无,于是那个无就变成虚无,无意义,无价值,虚无缥缈的感觉,这会引起我们的恐惧,殊不知,感受无的状态中,却包含万有,在书中提到,先用分析的方式,然后通过纯粹的禅定,如果我们看到赤裸裸的念头,直到我们看到它们原始的本性,我们会发现,它们并没有我们当初以为的具体性和阻力。我们必须不断重复这种对本性的检查,如果我们努力修持,我们会到达一个地步,心能够停留在自然的状态中,念头自己生起,自己消失,到第三个阶段,我们完全学会了解放念头,念头再也不会造成伤害,念来来去去,再也不会奴役我们,我们从任何痛苦中解脱出来,心保持在一种清晰而觉醒的觉察状态中,念头再也无法产生干扰性的影响。
四、死亡、分离、未知
你害怕死亡?很多人可能会说不怕,我曾经也常常这么回答,那么再问一个问题,你害怕未知吗?怕!因为未知里面有不确定性!再问一个问题,你害怕分离吗?
你害怕分离吗?追问过自己无数次,想来想去,分离无非几个层面:与原生家庭的分离,与自己分离,与神分离,而心灵永恒的家园在哪里?若最终我们接近自性,发现佛就居住在我们内心,那种喜悦感终将令我们感受到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内在的喜悦会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具有适应性和弹性,每种经历都是体验,我们放下了深深的执着,并清晰觉知到自己的欲望,哪些欲望是适度的?而哪些欲望是补偿,我们并不真的需要,欲望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我们懂得控制欲望的边界,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减法原则,当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知道我们与原生家庭的形成的种种情结也不过是一场唤醒,与父母之间的“结”也就自动解开,剩下的是对自己生命的担当。
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不断地思考死亡,你的心会转向心灵修行,你会找到修行的力量,你会看到,死亡将你和绝对真理结合起来。”
关于对死亡的认识,总结了以下三个阶段,到了最后阶段,痛苦终结,业力燃尽。
在死亡的时刻,有极短的一刹那,意识会被融入所谓的“究竟广大的透明空间”,之后,意识再升起,经历中间过渡阶段,就是中阴身。
人们面对死亡和痛苦的时候,习惯转头不去面对。死亡是我们最执着的那个东西必然死亡。
如果我们思考死亡的时候,把它当作一种唤醒,意识到生命的脆弱,而努力让存在的每一刻有意义,那么思考死亡就不会是一件沮丧的事情。
我们如同农夫耕田一样,细心照顾好所有的农作物,无论气候如何,他也不会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