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之前还规划着怎么写写这个设备,从哪些方面入手。真等买了以后,一天比一天没有动力去写这个东西。我写关于设备的东西,最大的动力是来自于吐槽。写日志也算是一种排毒,把花钱花的不值的感觉通过写东西排出去。但是对于这台设备,是真心没什么吐槽的地方。因为这东西就是个看书的设备啊,而且看书的体验的确很棒啊!
最初我对Kindle是比较排斥的。因为一直习惯于看纸质图书,甚至自己还给cnbeta投了篇为什么不看电子书的稿件,最后被众人一顿狂喷,还有人专门写了个驳的稿件。那时候其实我写的更多的是电子书,就是网上一搜一把的没有任何排版可言的TXT文档。当时Kindle还属于一个不太成熟的试验品,纸质书电子化才刚起步,电子书几乎谈不上什么阅读体验,能谈上的就是消磨时间。而且当时因为工作还没开始忙,我有大把时间看纸质书,对于电子书自然是嗤之以鼻。纸质书除了便携性较差,几乎没有其他缺点。尤其是打开书的那一刻,你甚至能想起当时看这本书时的天气、环境。纸书承载的已经远远不只是那些铅印的知识,还是一种历史,一种“往事不可谏”的沧桑感。我有本书曾经借给一位喜欢的姑娘,还回来后书里夹了一个姑娘留下的书签。每每看到这些,我都会想起那天是怎么借书给她,她又是怎么还回来的。
后来我就准备把”书与老婆概不外借“这句话写在书柜门上了。我很愿意借书给爱看书的人,书和语言一样,也是一种交流媒介。但是大多数借书的人,借书的原因仅仅是因为“非借来之书不可读”。天朝的书,真心是白菜价,一顿中午饭的价钱就能买到一本很棒的书了。连这样的小钱都不愿意掏的人,大多也非爱书之人。有借无还倒还事小,权当送他了。只怕是还回来的书已是面目全非。
如今的阅读环境和古代,甚至近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不远的以前,大家的工作都是朝九晚五的,没有加班一说。晚饭以后最大的娱乐活动就是读书。一家人聚在一个煤油灯前,一个人把书念给大家听。遇到精彩的段落一家人还可以讨论。有时候想想脂批红楼梦的那个画面,感觉真是温馨的让人心都会化掉。曹雪芹坐在煤油灯下写,脂砚斋就在一旁边研墨边看着他写。白天曹雪芹出去工作,脂砚斋独自一人铺开昨天他刚写好的稿子,静静的读着。遇到有感慨的地方,就拿朱砂笔在一旁小小的写下一串蝇头小楷。(这个活动的现代版就是,我发个日志,你在下面点个赞)
我们今天的物质条件是方便了,但方便的同时,麻烦也很多。首先是娱乐活动多了,天天玩儿一样,一个月都不带重样的。即便是没有娱乐活动的时候,也是大家一人拿个手机看网上的段子。甚至不如前些年只有电视的时候。虽然比起一家人聚在一起看书的格调低些,但好歹也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啊。不用说一家人,那怕自己独自看会儿书。没几分钟,微信响了。忍住没看。又过了几分钟,电话响了。忍住没接。再过了几分钟,坐不住了,刷个微信吧。这一刷,又“根本停不下来了”。
好啦,闲扯半天。回来说说Kindle。
Kindle首先解决了手机和平板看书的最大问题:屏幕。Kindle看书的体验也比手机舒服很多。不管在什么光源下看书,Kindle的感觉都是舒服,而手机只能是保证能看。Kindle可以直接在阳光下看书,没有任何反光。很多手机屏幕虽然通过大幅度提升背光亮度,解决了阳光下阅读的问题。但是它还是会反光的。看久了以后就会头晕。那不是因为你看书定力不行,而是反射光通过眼睛刺激了大脑。
再者,最后让我决定买Kindle的原因还在于Kindle只是一个看书的设备。其他产品看书,最不可避免的就是被打扰。尤其现在刷微信刷微博真的是成了一种下意识的活动了。本来我是要通过浏览器查一下相关知识,结果下意识的就打开了微信。刷了一会儿朋友圈再回头看,早忘了当时是要干什么了。但是Kindle不会存在这类问题。有想进一步查证的东西,直接标记就好。看完了一章,再统一查询。这个功能手机当然也能办到,但是我打赌,坚持几天你就又会回到有问题随时查的状态。
缺点的话,资源的确是还不够丰富。我看的书有一半这里就找不到资源。对于PDF的排版也需要优化下。现在很多书,找不到mobi的资源,但是原版书PDF扫描版一搜一大把。不过直接从Kindle上看的话,屏幕还是有点小。
懒得再写了,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