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我给自己定下的阅读计划今天终于开始了,虽然很慢,我读的效果也不好,但是我的随笔总算坚持下来了,这已经是第17篇了,今天我决定就不东拉西扯的凑字数啦。阅读了前三章,就把我深深的吸引住了。
先说说整体感觉吧。
朱东润先生的这本书真的不错,我之前粗略翻过,但是印象不深,主要是很艰涩,其中的诗词不是很好理解,内容也深入不下去;这一次昨天我一次读了80页,还是很顺畅,虽然我没有记住写什么,但是我确实心里面佩服,是在读一本学者的书。
其中有学者的鲜明立场,特别是阶级立场印记非常鲜明,朱先生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来审视杜甫和他的时代。这在现在的研究论著中是很少见,这种鲜明的时代烙印,只有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人民、学者,鲜明的阶级立场。在朱先生的眼里,杜甫虽然被成为“诗圣”,他的诗歌称为“诗史”,他就是人民的诗人,但是,朱先生也沿着杜甫的生平剖析了杜甫是如何由一个地主剥削阶级走向人民历程。同时详细分析了唐王朝的时代背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唐玄宗吐蕃用兵”、“安史之乱”、家族的没落,让杜甫的内心发生了非常大的触动,在他的诗歌里面体现得非常明显。《兵车行》就是他的印刻着时代烙印诗风转变的重要体现,“三吏”、“三别”都体现着唐玄宗穷兵黩武,不断征战,征兵,带人们的极大痛苦。
先生的写的叙传,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形象鲜明的杜甫,当然还有他的时代。在作者的笔下杜甫站统治阶级的台阶上,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心里装着人民的疾苦。所以他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他会关注“爷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场景。当然,有此心还要由此艺术手法才能将其描写出来,截取可以反映时代的画面,以凝练的诗歌反映出来,用诗歌记录历史,用生命诠释着诗人。
其次,就是严谨的叙述方式,本书按照时间的顺序,从开元盛世到西归咸阳,再到收复山东等等,既有杜甫的生命足迹,也深刻的反映着时代印记,当时社会的人民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不可调和的关系,在这本书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读完之后,还有一个感觉就是失败的感觉,也许是很久都没有人真的读一本书了吧,所以笔记和读后感写的没有感觉,想象书中的内容基本没记住什么,但是让我觉得他确实很好,希望今后再读一遍,把我整本书的脉络,细读重点章节,特别是和我们的教学息息相关的地方做好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