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丑恶,都该有底线。何谓底线,底线就是即便理智丧失、道德沦丧,也该誓而坚守的保全,保全一块无论如何都不使恶波及的禁地。禁地里是什么人什么事?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同。
我以为,可以不是朋友,不是另一半,甚至不是任何的成年人,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抗争的资本。无论是享受美好还是负担罪恶,他们都具备了可以势均力敌的资本,即便现实里的真相是弱势。唯有孩子,一个个含苞待放的鲜活存在,他们手无寸铁、天真烂漫,甚至连如何表达都还没有学会。他们,该成为我们所有人的良善底线。
越来越多的虐童惨剧,无论是老师、父母、保姆,还是因为、或不因任何缘由的陌生人,大人们创造出越来越多莫名其妙花样百出的丑恶,施加的对象却选择了孩子。这样的选择显得越来越轻易,这样的事情发生得越来越密集,作为一个八个多月孩子的母亲,我开始焦虑。
人性本善,我们这样教给孩子。所以在各路新闻中,每一桩惨剧的背后似乎必然都有一个悲伤到死的故事。或者是人到中年的不得志,或者是夺走一切的失败婚姻,又或者,根本就是世界给我一拳,我必踢出一脚的蛮横。在这样的故事下,那些报道的字里行间,似乎通篇都在传递一种态度:不易,生活的不易。似乎在这样的不易面前,一切暴行都可以合理化;似乎在这样的不易里,所有施暴者都可以改头换面,变得楚楚可怜。
不,不是这样的,真相也绝不应该被这样揭示。不管做为一个平凡的社会人,还是做为一个母亲,我都坚定地拒绝这样的情感输入。孩子们何其无辜,他们绝不应该被如此轻易地划在所谓“可怜人”的良善底线之外,而仅仅只因为他们的“可怜”。
世界是复杂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到处都是可怜人。每个人都曾在自己生命的某个阶段,扮演过“可怜人”的角色。失业、失恋,或者是突然从天而降的灾祸,在无法完全掌控的外界面前,我们每个人都站在“可怜人”的“备选区”。这并不是个例,你也并不特殊。
现实挥过来的拳头,同样毫不仁慈地落在了他们的身上,也许他们也曾在某个时刻对着孩子扬起了报复的“恶”,但最终他们没有对柔软的孩子举起拳、抬起脚,他们守住了自己的底线。这是一种自我约束,应该被自我强制执行的约束。
当然,我们不应该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这样一种略显虚晃的“自我约束”上。总有一些人,良善已经被挤压地少得可怜;总有一些人,再强大的自我约束也抵不过欺凌弱小所带来的快感。那么此时,我们只能求助于法律。每次惨剧之后,总有人说他们活该被千刀万剐,纵使处以凌迟之刑也绝不为过。这当然是愤怒到极点的发泄,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恶人绝不仅有一个,而我们求助于法律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图一时之快。惩前毖后,防患于未然,这才是关键。毕竟,即便施暴者以死谢罪,那些无辜被伤害的孩子,也许再也找不回健康,再也找不回无忧无虑的笑脸。所有伤害发生之时,于孩子而言,一切便已为时已晚。
愿所有人都能在孩子明亮的眼睛里找回人性之初的良善平和!愿我们每一位父母都不再为年幼的孩子焦虑!天高云淡,阳光普照,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对待!
(此文中的孩子,特指婴幼儿,不包括那些已经有能力施行校园欺凌欺霸的未成年人。请勿要玻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