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675】【每日经典,伴您早起】【20170228孟子149】
【原文】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译文】
公都子说:“告子说:‘本性没有什么善良,也没有什么不善良。’有人说:‘本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所以周文王、武王在上,百姓便趋向善良,周幽王、厉王在上,百姓便趋向横暴。’也有人说:‘有些人本性善良,有些人本性不善良;所以以尧这样的圣人为君,却有象这样不好的百姓;以瞽瞍这样坏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好的儿子;以纣这样恶的侄儿,而且为君王,却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的仁人。’如今老师说本性善良,那么他们都错了吗?”
孟子说:“从天生的资质看,可以使它善良,这便是我所谓的人性善良。至于有些人不善良,不能归罪于他的资质。同情心,每个人都有,羞耻心,每个人都有;恭敬心,每个人都有,是非心,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不是由外人给与我的,是我本来就具有的,不过不曾探索它罢了。所以说,‘一经探求,便会得到;一加放弃,便会失掉。’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就是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人性的本质的缘故,《诗经》说:‘天生育众民,每一样事物,都有它的规律。百姓把握了那些不变的规律,于是乎喜爱优良的品德。’孔子说:‘这篇诗的作者真懂得道呀!有事物,便有它的规律;百姓把握了这些不变的规律,所以喜爱优良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