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三讲——《计篇》制胜三绝招

《孙子兵法》第三讲——《计篇》制胜三绝招


今天要讲的是《孙子兵法·计篇》最精彩的部分。这是当年吴王阖闾听了都要拍案叫绝的"制胜三绝招"。上一讲讲了"五事七计"这个体检表,今天要讲的是怎么开药方、怎么治病。


先看原文:"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子兵法·计篇》)


一、因利制权:把算盘珠子拨向自己这边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薛国安将军翻译得特别生动:"分析有利条件被采纳后,就要设法造'势',作为外在辅助。这个'势',就是根据有利条件而灵活采取应变措施。"


这个"因利制权",就像打算盘。"利"是算盘珠子,"权"就是打算盘的手。薛将军说:"'利'是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包括天时、地利、人和等;'权'是主观能动的应变措施,是根据客观条件采取的灵活对策。"


黄朴民教授在《孙子兵法译注》中指出:"这是孙子朴素唯物主义战争观的体现,强调从实际出发制定策略。'因利'是认识客观规律,'制权'是发挥主观能动性。"


1947年孟良崮战役。粟裕将军在《粟裕战争回忆录》里写道:

"5月11日发现整编74师孤军突出,立即抓住战机,决定集中第1、4、6、8、9五个纵队,以五倍兵力实施围歼。"

"13日黄昏发起总攻,至16日下午,全歼国民党军整编74师3.2万余人。"


薛国安将军点评:

"这就是典型的'因利制权'。粟裕将军抓住了'敌分我专'这个'利',转化为'集中优势兵力'的'权'。三天吃掉蒋介石'御林军',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迹。"


再看抗战时期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八路军·回忆史料》记载:

"林彪师长亲自带人到平型关前线侦察地形,发现关前乔沟是条长约7公里的狭窄沟道,沟底只能容一辆汽车通行,立即决定在此设伏。"

"9月25日拂晓,当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辎重队进入伏击圈后,我军突然开火,经6小时激战,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


这就是充分利用地形之"利",创造歼灭战之"权"。日军板垣师团的补给队,就这样被包了饺子!


其实很多人创业、投资不也这样?看到社区缺菜店,马上租门面——这就是把市场需求这个"利",转化成商机的"权"。薛将军说得好:"善战者,必先算清'利'在哪里,再决定'权'往哪使。商场如战场,'因利制权'的道理是相通的。"


二、诡道十二法:战场上的"障眼法"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薛国安将军翻译得特别传神:

"用兵打仗讲究诡诈。所以:能打装作不能打,要打装作不要打,近装作远,远装作近。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实力雄厚就加强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敌将易怒就激怒他,敌人谨慎就使他骄傲,敌人安逸就使他疲劳,敌人团结就离间他们。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出击敌人意想不到的方向。这些都是军事家取胜的奥妙,是不能事先规定的。"


孙武简直就是春秋时期的"魔术大师"。这"诡道十二法",可给它分三类:


第一类"装模作样":

能而示之不能(装怂)

用而示之不用(装闲)


第二类"迷惑方向":

近而示之远

远而示之近


第三类"心理操控":

利而诱之(给甜头)

乱而取之(趁火打劫)

实而备之(防患未然)

强而避之(暂避锋芒)

怒而挠之(激将法)

卑而骄之(扮猪吃虎)

佚而劳之(疲劳战术)

亲而离之(离间计)


最后两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总原则,薛将军称之为"诡道的终极目标"。


薛国安将军精辟指出:"诡道的本质是制造信息不对称,通过伪装、欺骗、心理战等手段,让敌人变成'睁眼瞎'。但要注意,诡道必须建立在实力基础上,否则就是无源之水。"


看1944年诺曼底登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记载:

"盟军实施'保镖行动',在英国东南部多佛尔地区布置假军营、假坦克、假登陆艇,制造在加来登陆的假象。"

"甚至安排蒙哥马利的替身到直布罗陀活动,让德军误以为盟军指挥系统仍在英国。"


这就是典型的"近而示之远"。连隆美尔回国给妻子过生日都被算计在内。结果6月6日诺曼底登陆时,德军主力还在加来方向待命。


再看1947年鲁南战役。《陈毅传》里写:

"为迷惑敌人,陈毅命令部队白天大张旗鼓往北走,晚上悄悄往南撤,还故意丢弃破草鞋、破水壶。"

"国民党军果然中计,追着'草鞋印'往北跑,结果被我军主力在南线包了饺子,歼敌5.6万余人。"


这就是"能而示之不能"的活教材。薛将军点评:"陈毅元帅把'诡道'玩成了艺术。"


但薛将军特别提醒:

"诡道不是简单的骗术,而是建立在对敌我双方透彻了解基础上的心理战。就像下棋,得先看清整个棋盘,知道对方有什么棋、会怎么走,才能出奇制胜。现代商战中,'诡道'演变成了合法的竞争策略,但诚信始终是底线。"


三、庙算:老祖宗的"战争模拟器"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薛国安将军翻译:

"未战前在庙堂筹划能取胜的,是因为算计周密、胜算多;未战前在庙堂筹划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算计不周、胜算少。算计周密就能取胜,算计不周就不能取胜,更何况根本不进行算计呢!我们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的胜负就显而易见了。"


这个"庙算",就是古代版的"兵棋推演"。(插小旗子)黄朴民教授说:

"在祖庙用算筹进行战略推演,体现古人对战争的慎重态度。'庙算'要算天时、地利、人和,要算兵力、粮草、民心。"


薛将军总结得更精辟:

"庙算三境界:初级算数字(兵力、粮草),中级算形势(天时、地利),高级算人心(士气、民心)。多算一分,胜算就多一分!"


先看1948年淮海战役。《粟裕军事文集》记载:

"在曲阜召开的作战会议上,粟裕详细计算:我军可集中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共60万人;国民党军虽有80万,但分散在徐州、蚌埠、商丘三点;华东解放区有500万支前民工;我军每个战士有30发子弹,而济南战役缴获的弹药尚未用完..."

"基于这些计算,粟裕得出结论:可以打!"


结果大家都知道,60万吃掉80万,创造战争奇迹。这就是"得算多也"的最佳诠释。


反面教材是1904年日俄战争。《日俄战争史》记载:

"俄军远东总督阿列克谢耶夫不懂军事,连地图比例尺都看不懂,对日军实力严重误判。"

"旅顺要塞司令斯捷塞尔连自己有多少炮弹都不清楚,盲目自信能守半年,结果只守了155天就投降。"


这就是"无算"的代价。薛将军点评:"这样的将领,不败才是怪事。


其实孩子高考报志愿也得"庙算":要算分数、算排名、算专业热度、算就业前景...薛将军说得好:

"人生最大的风险,就是不做风险评估!小到个人选择,大到国家决策,'庙算'思维永远不过时。"


结语:算出来的太平。


当我们读透《计篇》这三招,是不是觉得孙武就像个老会计?但他算的是人命,是国运啊!


薛将最后叮嘱:

"真正的胜利从来不是撞大运,而是精确计算与灵活应变的结晶。'因利制权'教我们实事求是,'诡道十二法'教我们灵活应变,'庙算'教我们谋定后动。"


让我们记住这九个字:

"因利制权、诡道制敌、庙算制胜!"


注:本讲稿格依据《孙子兵法》原文及薛国安《孙子兵法精解》,参考《粟裕军事文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史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