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读期刊。一边思忖,如何独辟蹊径。
正读着,一段引文,吸引我去查了它的参考文献-----《沧浪诗话》中“别材”、“别趣”说之我见,作者谈文良。
即刻下载,读至此处,谈文良说------也有人将“材”作“裁”解的,如薛雪《一瓢诗话》:“诗有别才之说,乃是别裁之误。”诚然,“材”、才、裁”古人常同音通假,但我们定严羽用“材”何义,不能光凭主观臆断,愚以为至少有两方面的根据……
此刻心情,犹武陵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因着这线索,我在kindle里找出《一瓢诗话》,共230条,每一条读过,第一遍灯光暗,竟漏过去了,第二遍倒着往回读,最终确认“别裁”二字在古文中的其中一个出处-------
“犹之有性情不可无学问,有学问乃能见性情,二者原不单行。诗有别才之说,乃是‘别裁’二字之误,不可错认。”(薛雪《一瓢诗话》第116页78小节)
“别裁”一句,是否正确,另文再论,但在古文中,“诗有别裁”四字可能还有其他出处,若按原来脾性,定会铺下身子,抽丝剥茧,把自宋以降“诗有别裁”二字古文中出现的出处与作者,一一找出。这脾气,过去常被人笑,每逢人说我钻牛角,我则回曰,俺能将牛角钻出花儿来哦。
然,近日俗务繁忙,“房事”较多----看房、卖房、向外租房同步操作。牛角尖,无瑕钻,更别提花儿了-----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语出《桃花源记》)
倒是逢《一瓢诗话》这桃源,可漫步赏花,如武陵渔人入桃花源所见------“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一瓢诗话,78节有段话------“诗重蕴藉,然要有气魄;无气魄,决非真蕴藉。诗重清真,犹要有寄托;无寄托,便是假清真。有寄托者,必有气魄。无气魄者,漫言寄托,犹之有性情不可无学问,有学问乃能见性情,二者原不单行。”
这段话让我想起野夫写母亲和外婆的诗化散文,或者叫散文诗------有蕴藉又有气魄;有性情又有学问。这两篇文字非常喜欢,读了又读,却一直不敢妄加评论,今遇《一瓢诗话》,遂借薛雪的话,从诗的角度说几句。
未完待续。
备注:
来自百度------《一瓢诗话》,古代中国诗论专著。共一卷。薛雪(1681—1770年),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扫叶山人,江苏吴县人,清代温病学家。
薛雪家居苏州南园俞家桥,乾隆初年举鸿博,不就,因母多病,转而习医,治疗多奇效,与叶天士齐名;也能诗,诗学叶燮,“所著诗文甚富”;又善画兰竹,博学多通,著作甚多,有《一瓢斋诗存》、《一瓢诗话》、《吾以吾集》。其医学著作有《湿热病篇》、《医经原旨》,于灵素奥旨,多所发挥。他晚年自署牧牛老朽,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卒。
薛雪乃叶燮的学生,论诗多发挥师说。《一瓢诗话》计二百三十条,论及诗的创作、作品和欣赏等几个方面。薛雪认为,作诗必须有胸襟、有人品方能有好诗。“人品高”、“心志正”,其“一挥一洒,必有过人之处,享不磨之名”。薛雪所谓“胸襟”与“人品”,内涵基本一样,只是“人品”更侧重思想道德境界,核心是强调“心正”:“心正则无不正,学诗者尤为吃紧。盖诗以道性情,感发所至,心若不正,岂可含毫觅句乎?”又说:“心不正,则志不正;志不正,则声不正;心志不正,则诗亦不正,名之曰‘歪’。”薛雪所说的“人品高”,还包括见识高远,具有洞察万物的眼光和能力。他说:“品高虽被绿蓑青笠,如立万仞之峰,俯视一切;品低即拖绅播笏、趋走红尘,适足以夸耀乡间而已。”若能具备“如立万仞之峰,俯视一切”的观察力.也就是具备了作出好诗的主观条件。薛雪还倡导“有为而作”。他强调说:“诗不可无为而作。试看古人好诗,岂有无为而作者?无为而作,必不是好诗。”薛雪还主张“有志气”,即要有超越古人的创造精神,他反对一步一趋地“描写古人”,认为那是“无志气”的表现。薛雪倡导作诗要“有气魄”、“有寄托”:“诗重蕴藉,然要无寄托,便是假清真。有寄托者,必有气魄。”薛雪还主张风格多样化,认为“作诗家数不必画一”,而且诗人各具个性,不同人,风格亦必不同。关于诗的批评,薛雪主张“善看”,说“诗遇善看人,亦一大快事”。批评者要能“善看”,就须有各方面的修养。薛雪说:“不破万卷书,不行万里路,读不得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