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刘同说“有一种孤独是,与志同道合的人定下目标,没皮没脸的往前冲,等到离光明不远的时候,却发现志同道合的人已经不见了。”
常有人用“哈佛大学图书馆灯火通明”来形容那些努力奋进的人群。但如果你恰好知道普通大学生的生活,你就一定知道,整夜泡图书馆的人真的是少数。
于是我在想:那些少数的同学,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也许这缘于他们内心有着一股巨大的力量,这股力量,足以让他们摒弃游戏与网络,也足以匹配得上他们未来的生活。
我记得高考那段时间,隔壁班有一个钢琴特长的姑娘,她文化成绩不突出,所以想走“艺体生”这条路。南方的冬季湿冷得厉害,可她天天早上五点半起床,之后就用冷水洗脸让自己清醒,她的手冬日里要生冻疮,红肿得很厉害,可她真的从未间断。每次我们拿着早餐慢悠悠的走在校园里时,都能听到她练琴的声音。
偶尔我也能看到她身边其他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可她的琴声,却一直都在那里。
我想象着她每天按时穿过这黑暗寂静的校园,内心里只有“好好练琴”这一个愿望。
她孤独吗?当然孤独。可是比起孤独,更让她欲罢不能的是那股前行的力量。
我深知这样的力量由内而外,她孤独的捍卫着这股力量,旁人无法动摇,只能望洋兴叹。
这时候结局已经不重要了,那种孤独、决心向前的岁月,都沉淀发酵成为了她闪闪发光的东西。
02
一个人可以适应孤独、享受孤独、并且成长于孤独。
几乎所有的成长都是在一瞬间突然完成的。而这所谓的一瞬间,大多发生在夜深人静而你又孤单无依的时候。
钱锺书在自传里面提到他如何不停的搬家,就是怕那敲门声,为什么怕敲门声?就是因为来访的人太多,他失去了独处的时光。
于是他常常躲在家里,任外面敲门声再大,他也充耳不闻,内心就祈祷着那人以为家里没人,快走了罢。
是他真的不喜欢那些人吗?其实不是的。是他沉浸于孤独思考的乐趣当中,他享受孤独,享受独处。
作家是最能体现“孤独”的,他们要在自己作品中另建一个王国,王国里的人物经历全都在他们的脑子里,这时候他们必须独处。
他们生于孤独,也长于孤独。这真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03
我不怕孤独,因为可以完成的事太多了。
我不用再和朋友一次又一次协调旅行的世界,想到了我就出发。我不用站在商店门口用焦灼的等待填满宝贵的时间,倒不如记几个单词。也不用在一场谈话之中左右衡量得失,我知道怎样做做好的自己。
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孤独中学会的。
04
如果你的孤独和进步,让你失去了朋友,那也没什么好留恋的。你的孤独注定了你要与更优秀的人交朋友。
网上有则段子
“每天早起跑步,认真读书完成作业,健康饮食,深知专业的不足尽力弥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决心奋斗,相信我,不久之后,你就会失去朋友的。”
这是段子,也是实话。世界上总有些见不得别人进步的人,因为他们自身根本就懒得进步,反倒想拖着别人。
指导别人的生活很容易,但看清自己的生活却很难,更难的是你看清生活之后依旧选择独立前行的勇气。
孤独的人,都是勇士。世界太大,我们需要听听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