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扶贫,在共赢中谋长远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发现餐桌上出现了“新菜”—来自贫困地区的特殊农产品。在春节的消费大潮中,消费扶贫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疆的大枣、河南的野生猕猴桃、湖北的丹江水产.......吃上贫困地区的优质特产,既满足了消费升级的需求,更能为贫困群众带来增收效应,消费扶贫可谓一举两得。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它的最大特地阿是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过程中。我国近14亿人口,行成了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有一个形象的刷,中国人一年吃掉70亿只鸡,有30亿人次到乡村休闲度假。消费市场规模之大,为消费扶贫拓展了空间。往深层次看,不同于简单地给钱给物和解决眼前问题,消费扶贫更能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注入内生动力,促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正因如此,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实施消费扶贫”。
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是我国创造反贫困奇迹的一大秘诀。消费扶贫,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扶贫方式,当然也要发挥这一优势。比如说,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既可以满足单位和个人的消费需求,也可以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也要看到,消费扶贫本质是一种你买我卖的商品交换行为。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唯有买卖双方能够实现互赢互利,消费扶贫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把消费潜力变成脱贫动力。要实现双赢,就要找到双方的利益连接点,贫困群众需要产品有“可销售的渠道”,广大消费者需要消费有“可保证的品质”。
让产品获得“可销售的渠道”,需要政府部门在贫困地区和消费市场之间架起桥梁。这就需要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让贫困地区的产品真正的流动起来。比如说,打通供应链条,形成农产品到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联动;整合产地物流设施资源,可以降低贫困地区产品的物流成本;不断提高贫困人口使用网络的能力,就能更好促进“电商+农产品”商业模式形成......打通流通梗阻、提升流通效率,才能真正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全国大市场,为消费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市场基础。
让消费获得“可保证的品质”,小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进行供给侧改革。外界的助推可能会引起一时的消费,但要形成持续的消费效应,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产品的质量和特色。换句话说,特色农产品要追求规模和数量,更要追求品质和质量,这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发力、形成合力。对政府部门而言,需要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用制度为特色产品的安全和品质保驾护航;对企业和贫困全中国而言,更应坚持诚信原则、品质为先,让特色产品绿色俺去,让乡村旅游远离宰客等乱象,推动树立良好口碑、形成长期效应。
换个视角来看,消费扶贫为每一个人参与脱贫攻坚提供了一个机会。贫困地区往往比较偏远,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消费参与到扶贫的过程中。消费扶贫是一个“人人皆可为”的事情,接下来,应该出改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使“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这样,就能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劲内生动力。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2月19日05版)作者:顾仲阳
标题分析
标题清晰明了,观点明确。“在……中谋……”表明本篇文章的重点是“消费扶贫”且能够“共赢”“长远”。
标题形式是主谓+动宾结构。“消费扶贫”是主语,“谋”是动词,“长远”是宾语,这种标题结构可以记为主语+“在……中+动词+宾语”(目的)。标题简单明了指出主体,过程和目标。
开头分析
开头从人们熟悉的春节餐桌上出现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切入,接地气。由现象引出消费扶贫对贫困地区和消费者的双重好处。这种开头方式思路自然,接受度高,容易引起共鸣。
主体分析
共6段,除去开头、结尾,主体为4段。主体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段论述,即原文的第2、3段;第二部分是对策分析,即原文的第4、5段。
第一部分,分段论述。其中,第2段说明了消费扶贫的特点,一方面消费扶贫有潜力、空间大;另一方面消费扶贫方法优,能实现长远发展。第3段说明了消费扶贫的优势所在,即集中力量办大事,接着指出了消费扶贫的本质,从消费扶贫涉及的两个主体入手,指出要“找到双方的利益连接点”,引出下文对策思路。
第二部分,对策分析。2个段落,2个观点。第4段,畅通销售渠道,具体包括打通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打好市场基础。第5段,保证质量和特色,具体包括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发力推进产品供给侧改革,提高贫困地区特色产品的品质。
结尾分析
结尾强调消费扶贫要人人参与,营造一种消费扶贫“皆可为,皆愿为、皆能为”的环境氛围,层层递进。结尾还提出“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劲的内生动力”的目标,回扣主题,语言有层次,思路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