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我必须成为那样的人
-----李镇西
接近六十岁的李镇西老师坐在宾馆的桌子前,从容而真诚的给我们做关于《爱心与教育》读书分享活动的介绍。我的内心满满的感动,深深的理解:越是伟大的人越是谦逊。
这是我理想中的读书会的样子,沙龙式的谈话,几个人在一起,围坐在桌子前,桌子上有几张简单的纸片,纸片上有一只笔,每个人的脑海中装着自己对一本书的认识,每个人讲一个主题,最重要的是围坐在中间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李老师进行中心的把控。层层递进,结合鲜活的案例。这样的一种理想的读书状态是我梦寐以求的。这个时候可以把读这本书的感动,读这本书收获,对这本书的疑惑都可以拿出来和作者,和读者分享。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写作源于是李镇西老师在一次搬家的时候,因为过去的老照片洒落下来之后,他想起了和学生的点点滴滴的故事。一口气写四十万字,计划一本书,结果编辑部策划出两本书。在编辑的过程中,编辑数次落泪。出版之后,引发出洛阳纸贵的反响。有雨夜拎着两斤猕猴桃来求签名的老大爷,有买不到书而手抄的老师,有听了李老师广播坚决不收出租车费的司机……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为了这本书让更多的人看到而做着义务宣传员。因为他们被书中的李老师和学生的故事感动着。我也是如此。
打开这本书,没有深刻的道理,就是一个个的具体的事例,一个个李老师亲身经历的事例,这些事例每一个老师都会遇到,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处理的方式和李老师不一样。就这样,李老师成了大师,我们还是平凡的老师。因为李老师在记录,在用心做教育。我们在用心做教育,但是却疏于记录和理解。
五位老师和李老师行云流水一般的交谈就是通过一件件平凡和简单的故事连接起来的,抓住任何一个突发事件引起的教育的契机。他们从优生的培养,后进生的转化,德育,青春期等书中的主题如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的,李镇西老师在关键处的补充和拓展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他对教育理解的深沉。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感受到做教育的用心和用心之后收获的美好。听完课,心里有这些感悟:
一、李镇西老师的自身案例是完美的,是令人感动的,但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遇到问题的背景和环境是不相同的,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操作和实践,否则会水土不服的。其实在教育的过程中,很少有哪一种方法能够通用所有的学生和所有的问题。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不去思考,愿意生搬硬套,然后效果不好。
二、对待后进生我们要学会观察他们,对于优等生我们要学会培养他们。不能仅仅用成绩去人为的划分出学生的三六九等。对于后进生,更多的要走近他们,观察他们,找到他们的切入点。唐燕老师关于后进生的转化真的是用心到极致,她真诚的谈到:给每个孩子同等的爱是很难的。但是一定不能仅仅按照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去给孩子贴标签。要注意抓住任何一个突发事件作为教育的契机然后和孩子之间建立信赖依恋的关系。而刘老师对于优等生的教育则是要求响鼓不要重锤。要培养他们的高尚品格,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优秀绝不仅仅是在成绩的优秀上,他们还要有更大的作为。
三、青春期的话题是老师们常聊的,但是却在实施的过程中,过于粗暴和简单。青春期是每个孩子一定会经历的过程,堵不是办法,疏通引导才是关键。通过小组写日记和大家分享图书让孩子慢慢的走过青春期。
四、关于德育问题,周强老师强调要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啊,身正不令其行。这既是示范最好的力量。可以通过推荐电影,新年晚会,办班刊等形式,和老师一起促进孩子的德育教育。德育才是教育的关键啊。
五、对于爱我们要有更为高尚的理解,不仅仅是宽容和理解,爱也要严格要求,也要有惩罚,当然这种惩罚不仅仅是体罚。爱不仅仅是父母一样本能的爱。
李老师要求我们要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写作。自己培养自己,坚持写作,从点滴中发现写作的素材,把自己的生活写成诗歌,把自己的教育故事写成童话。
听完了李老师的讲座,已经是深夜,感觉还是不过瘾,又不停地回放,听那些经典的话,感悟那些深入人心的道理。真好,向李老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