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凭借面对面交流,或者电话、书信等一对一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联结而组成的新的传播系统。
特征: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传播者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能够运用表情、眼神、动作等多种渠道或手段来传达信息。同样,受传者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接收信息。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这种特殊的情境会产生新的意义。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双方的信息授受以一来一往的形式进行,传播者与受传者不断相互交换角色,每一方都可以随时根据对方的反应把握自己的传播效果,并相应地修改、补充传播内容或改变传播方法。
(4)人际传播属于非制度化传播,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
功能:
(1)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①社会化:指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②从个人角度:它指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
③从社会角度:它指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
④个人的观念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
a.自我观念的形成;
b.社会观念的形成(包括对他人和社会的基本看法、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接受等)。
(2)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传播学中关于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有“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创新与普及”理论等。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章节中详细探讨。
相关理论:(人际传播的动机)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1)提出: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镜中我”概念。
(2)定义: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3)内涵: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①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③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在这其中,前两项只有在与别人的接触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够获得。
(4)初级群体
①定义:初级群体就是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和合作等特征。
②形成镜中我: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思在 1958 年提出,这一理论借助经济学的概念,将其扩大到人际传播领域,认为人们因为自我利益的需要而进行人际传播,通过相互的传播活动,获得地位、信息、金钱、感情、荣誉等一系列自己想得到的商品。
社会交往理论对社会交往中的报酬和代价进行了分析,提出那些能够给我们提供最多报酬的人是对我们吸引力最大的人,且我们总是尽量使自己的社会交往给自己提供最大报酬,保证人际交往之间的互惠原则,因此社会交往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交换的过程。
※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动机(需要)分为从高到低五个层次:(自尊爱安理)
①自我实现的需要;②受到尊重的需要;③爱的需要;④安全的需要;⑤生理需要。
(2)人际传播则在动机(需要)的较高层次起作用:
①安全需要、生理需要不太需要人际传播。
②受到尊重的需要、爱的需要离不开人际传播。
③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需要人际传播,只有获得他人的激发、认可和协助,个人才能获得自我实现后“高峰体验”的狂喜。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网络中人际传播的特点
(1)中介性&技术、平台依赖性:人们在网络中人际交流手段的选择并非完全自主的,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计算机硬件、网络带宽、相关软件等技术基础;交流平台的制度也对人际传播也会产生制约作用。
(2)交流对象·广泛可控:网络人际传播大大扩张了人们的交流网络,人们可以结交在不同地方的朋友,与此同时人们也可以选择网络交流的时间、频率等。
(3)交流手段·多样可选择:在网络的人际传播中,人们可以在文字、语音、视频、影像甚至“点赞”等这种不同手段之间进行选择或切换。
(4)传播情境·虚拟性:网络中的人际交流是在一种虚拟的情景下展开的,是一种在抽象环境中的交流活动。
(5)传播策略·差异化&选择性:网络使得人们在人际交流中的策略控制能力增强。
(6)传播过程·多线程:人们可以在不同平台、用不同方式同时与多个对象展开交流。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
(1)对强关系的影响
①亲密关系媒介化:网络促进了亲密关系的媒介化,特别是家庭关系的媒介化。手机等媒介的技术逻辑表面上制造了家庭成员共属同一物理空间的假象,实际却隔离出独立的心灵空间,创造出不同的个人网络空间。
②加强互动:微信等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亲密关系的联系与互动,特别是代际的和跨越时空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与互动的加强,并非一定使关系更为融洽,也可能制造矛盾与冲突。
(2)对弱关系的影响:可能加强弱关系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弱关系发展为强关系;也可以为各种弱关系建立提供可能。
(3)更爱线上交流:社交情境的抽象性、虚拟性等带来的自由感、去抑制性,对交流的可控性,在付出与报偿上的可控性;表演和“印象整饰”,以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