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义: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他的信息交流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传者与受者是同一个人。
(2)形式:人内传播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想象、感情等形式,以及催眠、做梦等异常形式。
(3)特征:
①社会实践性:人内传播首先是社会实践的反映。
②能动实践性:人内传播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对实践有巨大推动作用。
③系统性:人内传播不是孤立的,而是更大的传播系统的一部分(传播模式·系统观)。
④基础系统性:人内传播是更大的传播系统的基础部分。
(4)相关理论: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①本我:即本能的我,如食欲、性欲等人类本能。本能是完全潜意识的,很少有人能克服浅意识本能;
②自我:即有意识的自我,它是现实社会的行为主体,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它一方面调节本我,一方面受制于超我;
③超我:即道德完美的我。它追求人格的完美,并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反对面,并经常影响自我。
※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 内省性思考
(1)提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
(2)自我的两个方面
①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②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3)双向互动性
①自我意识的形成: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②主形客内:“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③主我客我相互影响:“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4)有意义的象征符
①定义: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介质是信息,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②表现:有意义的象征符可以是音声的,也可以是形象的。
③作用:有意义的象征符不但能够引起他人的反应,而且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作为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
※ 内省性思考
(1)G·H·米德认为,自我和自我意识不同。自我是客观的,而自我意识是主观的。自我意识不一定能正确反映自我。而自我觉醒就是为更好理解自己而进行的反思活动。
(2)米德研究得出:
①人在遇到困难,而既有的行为方式可能难以适用时,由于不知道习惯做法是否合适,会出现反应停滞。
②这时内省式思考活跃起来,头脑中出现他人形象,并揣测他人在相同情况时会有何种考虑、采取何种做法。通过与他人联系,才能形成个人的态度轮廓。
③米德认为,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还是纵向的与过去、未来相联系的过程。个人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将全部调动起来,创造出适应新情况的意义和行为。
(3)意义:内省式思考绝不是孤立、封闭的精神活动,而是和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所以:①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映(即社会实践性)②它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会在解决困难时对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1)提出:布鲁默在 1969 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自我互动”理论。
(2)内涵:
①人将自己作为认识对象: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②人对自己采取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3)本质:“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①关于他人的期待:在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期待,这些期待具有一定的意义,个人会考虑这些期待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②对他人期待的加工:个人并非原封不动地接受这些期待,在人内传播过程中,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组合。
(4)意义: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
※基模理论:
(1)提出:基模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后来被广泛应用到心理学、信息处理和传播学研究当中。
(2)定义: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当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新事物,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导引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做出认识、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
(3)特点:
①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随着人的成长发展和改造:利用基模认识事物或适应环境是人生来就有一种能力,当个人遇到新的状况时,往往会启动相关基模来进行核对和处理,而每次处理的结果,则会使原有基模发生改变。
②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一般来说,基模并不是以每个具体事例为对象,而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般化和抽象化的性质,并有从较抽象向较具体分层的结构特点。
③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基模中包含着知识、经验以及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包含着价值甚至情感倾向。它们并不是零乱地、互不相关的保存在记忆中,而是按照一定的关联性,以有机的结构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
④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基模的功能是在我们遇到新的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做出判定,预测其结果,以确定我们对新信息的反应。
※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
(1)提出: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佩蒂等在研究说服性信息传播之际,提出了“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
(2)内涵:每个人都会以两种不同方式处理信息,一种是以详尽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信息,另一种是以较为简单粗略的方式来处理信息;前者是沿“核心路径”处理信息,后者则是沿“边缘路径”处理信息。
(3)影响因素:个人动机能力
详尽分析发生的概率与人的动机和能力相关,当个人与信息涉及的问题关系密切,并且具备相应认知能力时,会沿“核心路径”对该信息进行详尽处理,反之则沿“边缘路径”进行一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