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说她最近每天都忍不住收拾孩子,骂完再给一顿组合拳。
自从上了一年级,她每天回家都是心急火燎的辅导作业,经常都要写到晚上10点以后,遇到有些问题怎么都和她娃讲不通,她只能连打带骂的把他娃训一顿,好几次来单位上班都气得头疼。
这一次,她说昨天她直接扇脸上了,是真的扇,连巴掌印都看得见。我说,至于吗?才上一年级。她说,至于,我现在总是骂他,你怎么这么笨!笨的跟猪一样,猪都比你聪明!
她的小孩一点也不笨,很聪明、很机灵的。可是,学校老师要求高,她的期望更高,一年级就开始做奥数题。每天晚上都弄到快11点,就算有时学校作业少,做完了,她妈妈还要让他做课外题。
1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听过的那个“杀鸡取卵”的故事吗?听完故事的人都会觉得世界上怎么还有这么傻缺的人。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周而复始的犯同一个错误。
有些人为了得到职位的晋升、领导的赏识、职位的晋升,拼命的加班工作,以至于忽视了自己的健康,患上重病才追悔莫及;有些人为了孩子能取得好的成绩,脸上有光,一味的让孩子做题、练题,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快乐,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史蒂芬·柯维博士在他的《高校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将此总结为“产出\产能平衡”的原则。“产出”即金蛋,“产能”,指鸡。在生活中“重蛋轻鸡”的人,最终会连这个产金蛋的资产也保不住。反之,“重鸡轻蛋”的人,最后自己都可能被活活饿死,更不用说鸡了。
急功近利常常会毁掉宝贵的物质资产,只有保持产出和产能的平衡才会帮助你更有效的利用物质资产。
2
在亲子关系中,孩子就是那只鸡,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金蛋。
孩子从一踏入小学开始,就走入了另一个人生阶段,来自学校和老师压力,让家长也不得不屈从。网上有各种关于家长辅导作业的戏谑,有中风的、有做心脏搭桥手术的……孩子在家长眼中也逐渐从那个爱不释手的小天使变成了地狱的恶魔。
为了孩子明天的作业或是一次不大不小的考试,家长的焦虑以及急不可耐逐渐演变成,威胁、强迫、训斥,最后变成了孩子身上一个个的巴掌印。
我们以为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关心孩子,其实不过是想得到那枚“金蛋”,逼着孩子不停得产出,我们还在关心那只产蛋的“鸡”本身吗?孩子的内心是快乐吗?他对学习还有兴趣吗?他的身心是健康的吗?
需要检讨的是,我也犯过同样的错误。橙希的英语课,老师每周都会布置一个视频作业,让小朋友完成,家长负责录像,发到群里。我总是希望他能第一个完成,就逼着他读,一遍遍的读,记,背,但是感觉教了几十遍,还是记不住,气得又忍不住骂他,怎么这么笨!
反复几次,小家伙也受不了了,一看到英语就生无可恋,甚至激烈向我反抗,我不要学英语!
我们一直以为家庭教育就是要极力地配合老师。但是相对于家长而言,老师更看重孩子的目前的产出,毕竟成绩是和他们的工资挂钩的。而家长呢?孩子是掌心的宝贝,是需要自己一生去呵护和栽培的。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从遥远的人生来看,一次未完成的作业或是未得满分的考试又能有多大的影响呢?
来自老师和家长的持续性的不认可、恶毒的语言,才是毁灭性的伤害,彻底湮没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3
就像史蒂芬·柯维说的,我们既不能过分看重产出,逼死老母鸡,也不能只关注鸡,忘记了让它持续产出。
对待孩子,不要过重的看待他一次的产出,而是带着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和培养。
(1)每天规律学习。每天固定安排的学习的时间,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培养,哪怕每天最少只学习二十分钟,让孩子知道,学习是每天必做的事情。到了时间点,他会主动去完成。
(2)对于孩子学不会的东西,不要过分压迫。孩子的智力在慢慢成长,不要总是期待今天老师教的内容,今天就必须掌握。给他多一点的时间。家长一着急,难免用恶毒的语言去伤害孩子。深呼吸,放慢脚步。橙希有时记一个单词的读音,几十遍都记不住,我就用录音APP把单词的读音录下,反复放给他听,第二天不知不觉就记住了。
(3)兴趣的背后是持续的坚持。小孩子是来自火星的地球人,对每个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但兴趣来得快,去的也快,家长要帮助孩子保持住这种兴趣。比如橙希喜欢画画,我不仅给他报了画画班,还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练习,把兴趣逐渐转变成自己的技能。
(4)态度是温柔而坚定的。说好今天学习二十分钟,手机定下闹钟,无论他是在可怜巴巴、眼泪汪汪的呢喃我困了,还是在撒泼耍赖装大魔王,微笑着坚定的告诉他,不可以,定下的学习时间一秒钟都不能少。让他知道学习的规矩是不能随意打破的。
培养孩子,有点像国家策略,走“可持续”发展的路,既要维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时也要规律性的学习,不断领悟、习得新的知识,在他的小小世界中逐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