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电视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一部名为《一个独生女的故事》的电影,大致内容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父亲早逝、母亲重病,自己苦苦支撑一个家的故事。与小时候看过的众多苦情励志剧几乎如出一辙。但是,现在再去看类似这样的剧情,早已没有了儿时的同情与叹息,而更多的是不解与厌弃。
电影中最让我动容的一个画面是:小女孩因为想爸爸却又怕妈妈伤心,偷偷以日记的形式来寄托对已故父亲的思念。不想,妈妈在为她收拾书桌时,翻看了小女孩的日记,才发现女儿心里的秘密。一翻痛哭流涕后妈妈告诉女儿:“如果想爸爸就和妈妈说”。而懂事的女儿误以为自己的行为让妈妈伤心了,于是在火炉前烧了自己的日记,并且发誓以后再也不写日记了。
如果换做以前,我一定会泪流满面的看完,可是,现在的我对此却感到深深的惋惜。且不说电影中妈妈未经女儿允许就看其日记的做法是否欠妥当,对于已经失去父亲的幼小孩子,除了沉重的悲伤和对生活的无力感,这位母亲似乎没有给女儿留下任何正面积极的影响。
与电影中这位母亲的做法相比,我更加佩服电影《美丽心灵》里在纳粹集中营的艰苦环境下依旧保护儿子童心的那位父亲的做法,他用自己的智慧与幽默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给了孩子别样的快乐,尽管他最后为了救儿子死在了纳粹党的枪口之下。但是我坚信这位父亲的生活哲学一定教会了他的儿子如何乐观面对生活。
我们的文化里,似乎特别倾向于用苦情来诠释父母的伟大,用处境的艰难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坚强。可是,看看那些用稚嫩的肩膀挑起生活重担的孩子们,我们那样大肆去标榜他们的勇敢与坚强是否太过于残忍?因为如果可以,谁不想有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
纵然命运有时会给我们开一些过火的玩笑,但是面对生活的考验,如果暂时无法扭转局面,为什么不教会孩子如何在苦日子里品出甜的滋味呢?与其放弃自尊与骨气,用自己悲惨的经历去博同情,不如勇敢的向挫折发起挑战。就比如电影里的那位母亲,丈夫走了 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家里的顶梁柱不在了,为什么不让自己成为家里的支撑呢?与其在女儿面前遮掩悲伤,不如擦干眼泪带着孩子坚强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