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8日
人人都说,生活需要仪式感,的确是这样的。仪式总会带给我们价值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今天是个好日子——5月18日,女儿学校为他们这一届学生举行“十八岁成人礼”。我和先生一起去的,这次我主动退出,让先生去陪伴女儿这项重要的活动,让父爱博大的力量鼓舞着女儿,带着幸福与温暖,走进“成人之门”。
早上七点钟,我们准事随着家长们的队伍进入学校操场,来到女儿身边。很多同学都是一位家长来参加活动,我和先生同时出现在女儿面前,她很是高兴。跟女儿简单聊了两句,我来到了家长席,留下先生陪着女儿。八点钟,活动正式开始,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我们肃立,跟孩子们一起迎接这个振奋人心的时刻。
在整个观察活动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那十八响礼炮,每一响中间的停歇,都会让我想起女儿的成长瞬间。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从去幼儿园的第一次“断舍离”到带上红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再从一位懵懂少年再到青春活力四射的共青团员。随着礼炮的轰鸣, 我的脑子里就像过电影一样,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都在一幕幕浮现。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的生命也变得丰盈有厚度,是女儿成就了我母亲这个称号,感谢女儿这辈子做我的孩子!
十八年,弹指一挥间。当我静下来回忆这些年的点点滴滴时,更多的是反思自己带给女儿的影响,还好,我给自己打个及格。
记得女儿刚刚出生时,由于家庭条件不好,被寄养在乡下姥姥家。由于小侄儿跟女儿差不多大,所以,母亲一人带着俩娃甚是辛苦,女儿也因为姥姥的精力有限,在两岁之前都是睡眠达十七个小时左右,活动只有六七个小时,当然,一天也只有两顿饭的供给。每每想起女儿的这段成长经历,我都会自责心疼得流泪,那时,总想着努力工作,争取创造更好的条件来弥补对女儿的亏欠。
女儿两岁零三个多月上了幼儿园,每天看到她平安健康快乐就很满足。上了小学,对孩子的要求变得高了许多,希望她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作业书写工整正确,爱读书、各科测试成就优异,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最好还能拿到名次……当然,这期间孩子也有达不到要求的时候,我也曾经采用奖励、惩罚、说教、道德绑架等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很对失职、很惭愧。后来,女儿进了高中,开始住校了,两三周才回家一趟,学习成了自己的事情,这时候靠的不再是家长的提醒和督促,而是靠自律。女儿还好,虽然成绩不算很优秀,至少一直还爱学习,追求上进,从来没有说过放弃的话。随着今年母亲的突然离世,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最终对女儿的期盼是什么,不再是考高分读名牌大学,而是期盼着她一直有一腔热爱学习的热情,加上感恩、乐观、勇敢、坚强、会沟通、会解决问题等优良品质,伴随着她走向自己的未来人生。所以,现在的我,除了对孩子给予更多的鼓励之外,还有接纳、肯定、欣赏、支持和帮助。因为这些能够给女儿内心带来力量,让她在获得这些能量之后,有足够的勇气去迎接自己未来人生的各种挑战。
其次带给我触动的就是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走过“成人门”。当我看到家长们陪孩子走过一段路,过了“成人门”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席位”之后,我突然想起了龙应台的那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们陪伴孩子只有短短十几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充当了什么角色?是帮助者?引领者?还是打击者?迫害者?当孩子在天上选中了我们做他的父母时,是寄予了我们多大的期望?而我们又是如何做的呢?
今天的成人礼,带给家长和孩子们的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或者是一阵阵感动。我想,更多的应该是反思和警示——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成长,努力做孩子生命中的贵人,无愧于孩子当初选择我们做他父母那份信任。
滨州市惠民实验学校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