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效率還不錯,而且越發覺得對於知識感興趣,哈哈哈,爭取博士論文早日有選題。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關於組織知識創造(Organization Knowledge Creation)和新產品想法(New Product idea)的文章。
文章發表於2008年,是一篇較早的文獻,刊載於Research Policy (創新領域的Top 1期刊)
文章兩位作者都是歐洲高校的背景,也在行為和創新領域又很不錯的發表。
文章探討的核心問題是:具有新穎性產品在製造前,想法的來源(Novelty Product Idea,簡稱NPI)的產生是否會受到知識創造過程的影響?
(這裡的知識創造過程就是Nonaka提出的SECI模型,即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之間相互轉換會創造出新知識;而文章就是探討這樣的知識轉換對於NPI是否會有影響)。
研究的起因:作者發現新產品的產生往往是先有想法,隨後才被製造。同時,研究也指出新想法的產生來自於新知識(Woodman 1993)。那麼對於新知識的產生過程是否會影響NPI呢?
儘管McAdman (2006) 對NPI和知識創造的關係進行了探討,但其研究注重在了解知識獲取過程中的知識創造,關注的是外部知識來源於整合對想法(idea)產生的影響,而對於組織知識創造的過程對NPI的討論還存在欠缺。
因此,本文作者試圖通過Nonaka的知識轉換模型角度了解其對於NPI的影響。
在文獻回顧部分作者從兩個方面來論述文章的理論基礎,分別為:關於產品新穎性想法(NPI)的研究和對於組織知識創造的研究(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其中關於NPI的研究集中在創造力(Creativity)方面,主要圍繞“新意(New)”和“有價值(Valuable)”兩個方面;本文專注在於前者(New)的方面,並將NPI作為因變量(Y)進行分析;
對於NPI的定義:產品的想法(Idea)是新的,與現存產品不同,其更偏向於Radical Innovation,即新產品的技術基礎或知識基礎與先前的產品是有所差異的;作者沒有對價值(Valuable)問題進行探討,因為關於價值的問題是因組織不同而存在差異的。
其次,對於組織知識創造的研究主要基於Nonaka and his co-authors的相關研究,即新知識的產生是由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和顯性知識(Explict Knowledge)之間的互動,共分為4個模式:
1.社會化(Socialization)由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 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新的隱性知識通過隱性知識傳遞過程進行互換,如經驗分享、非正式的會議等形式;
2.外顯化(Externalization)由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 顯性知識(Explict Knowledge),例如專家將內化的知識變成書籍、文件等;
3.組合化(Combination)由顯性知識(Explict Knowledge)→ 顯性知識(Explict Knowledge),通過收集、編撰和整理現有的顯性知識之後傳播新知識;
4.內隱化(Internalization)由顯性知識(Explict Knowledge)→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应用现有显性知识,通过吸收、转化等方式将其融入个体,如每日工作就是个体吸收过程。
基於這兩方面的探討,作者提出4個假說(Hypotheses):
社會化(Socialization)與NPI:在當前時代下,單一個體無法獨立開發一個綜合性新產品,往往要多人參與才能夠產生新的想法;個體之間的具有不同背景的人相互協作可以產生新的idea;尤其是在非正式網絡環境下思,不同個體的思想互動會產生“火花”,這也是NPI產生的關鍵。
H1:社會化(Socialization)對NPI有積極的影響;
外顯化(Externalization)與NPI:通過對市場消費者需求的了解來改進產品是現在企業常常會用到的一種產品創新方式,而作者認為這樣的需求僅僅代表市場當時的需要,而相關研究也指出消費者的想法往往無法真實的表達出來,往往無法將自身的想法和需求完整的通過顯性知識來傳遞,因此,通過詢問消費者從而發現NPI往往是不太可能。
H2:外顯化(Externalization)對於NPI有負向的影響;
組合化(Combination)與NPI:通過收集、整理現有的顯性知識(如報告、公開資料、技術專利、手冊等)可以將其結合產生新的產品,但這樣的產品往往參考現有的技術和知識基礎,其新穎性較低,傾向於漸進式創新。正如Henderson所說,單純組合現有的要素會導致漸進式創新,而不會產生激進式創新。
H3:組合化(Combination)對NPI有負向的影響。
內隱化(Internalization)與NPI:內化的過程是由現象 → 產生想法 → 提出解決問題的新知識。員工通過對顯性知識的學習形成自己的know-how,而know-how和經驗的積累有助於提升為潛在消費者創造新產品的想法。此外,個體經驗和Know-how還可以將獲取的知識應用於技術以及產品未來的發展。
H4:內隱化(Internalization)對NPI有積極影響。
方法和數據方面:
文章的樣本一共選取了33家企業;
來自:德國、澳大利亞、瑞士;
產業:11家工業設備廠、9家電器產品廠、2家通訊產品、2家醫療設備、9家汽車產業;
詢問企業提供近3年新產品清單,要求:1.實體產品、2.新產品、3.複雜產品,最終94個產品被選取。
問卷分為2個部分,其中94份為對於知識創造模型的調查;94份對於NPI的調查(收集缺失3份),最終共收集到185份。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文章中對於:因變量、自變量的衡量是文章的亮點(我自己認為這是亮點)
其中,對於因變量的衡量:
對於自變量(4個知識轉化模型)
由於作者數據的選擇方面選取 了不同產業,因此,作者將產業類別和企業大小(人員個數)作為控制變量。
回歸結果表明作者提出的假說都被很好的驗證了(但是Socialization的結果沒顯示)
最後,文章對於學術理論和管理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指出:
學術意涵
1.文章通過實證數據,補足了Nonaka提出的概念模型在實證方面的應用,驗證了Boisot (2002)指出的在工作場所進行團隊互動能夠刺激新想法產生的研究;
2.本文也支持了一些在有效性方面受到質疑的,基於實驗性研究的觀點。
3.文章強調群體中的互動是否會產生新的想法(Idea)關鍵取決於是社會化(Socialization)還是外顯化(Externalization);
4.本文指出組合化(Combination)會阻礙NPI的產生,儘管先前有研究指出具有新穎性的想法包含獨特的領域知識組合,但這些研究沒能區分顯性知識還是隱性知識。
管理意涵:
1.對於Manager和Innovation leader而言,認識了4種知識創造的過程;
2.管理者應該鼓勵非正式會議或者非正式交流,盡量將其制度化;
3.工作時間鼓勵內隱化溝通,例如3M公司允許員工有15%的工作時間進行自由創新。
文章的框架非常清晰,文章對於四個模式的驗證以及對於NPI的衡量方式是文章的一個亮點,對於數據的搜集雖然樣本數不多,但也實屬不易。文章探討關於NPI的概念(就我目前所知較少在管理領域被用到,在創新領域筆者目前也沒有太多聽說,可能孤陋寡聞了),文章探討的內容在2008年可能比較具有新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