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心理学03-心理舒适区:如何识别障碍-控制感

关键点:

一、心理舒适区:熟悉的应对方式。在行为上,在内心情绪上。

二、心理舒适区带来控制感。我们习惯用已有的控制感来应对焦虑。

三、走出心理舒适区:放下原来应对焦虑的武器,去适应新的方法


金句:

1.心理舒适区并不是舒适,而是熟悉的应对方式,已有的控制感来应对焦虑

2.我们越是感到自己受了威胁,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会越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

3.走出心理舒适区意味着,你放下了原来所使用的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去面对焦虑,找到新的适应方法,这是情感这头大象难以忍受的。

4.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正文:上节课,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并通过强化,把它变成新的习惯。

很难,为什么?

因为旧经验太牢固,所以要击败旧经验,必须明白它的工作原理。

心理舒适区


一、心理舒适区:指的是熟悉的应对方式。

心理舒适区并不意味着舒适。

例子:《肖生克的救赎》

并不意味着舒适的环境。

有的人去了新环境改变很大,有的人去了新环境还是一样。

改变熟悉的环境,并不意味着我们改变了。


6种应对方式:

解决问题

自责

求助

幻想

退避

合理化


应对方式2层含义:

1.行为上的应对,对具体事情的应对。(工作遇到问题,是解决还是拖延)

2.内心的情绪应对。(孩子看见动物园的狮子害怕,A我要回家 B一言不发 C我能不能冲它吐吐沫)



二、心理舒适区带来控制感

心理舒适区有什么好处,让我们不停的想要用它,改变不了自己。

好处:控制感!

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安全感的来源,用来应对焦虑


我们越是感到自己受了威胁,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会越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

而走出心理舒适区意味着,你放下了原来所使用的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去面对焦虑,找到新的适应方法,这是情感这头大象很难忍受的。

所以,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三、走出心理舒适区,改变应对方式

举个例子:

她的丈夫在国外深造,异地了6年。最近丈夫回国,到了上海工作,她也跟着去了上海。但是最近她一直纠结于回到以前的城市。她觉得是工作的原因,其实是她担心先生跟她离婚。

他们不是关系不好,而是女方从小和父母聚少离多,这是很让人焦虑的场景,如果不是发展出了一种特别的应对方式,她没法习惯。

这个应对方式就是:不对关系抱有期望,随时准备离开,过一个人的生活。

为了配合这个应对方式,她宁愿选择两地分居的生活。能让她有控制感和安全感。


这是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我们会用自己的应对方式去建构生活,而不是根据生活选择一种合适的应对方式。

 好在她丈夫的心理舒适区认为两个人在一起才是常态,包容了她。



怎么办?

改变她的应对方式,把他两一起喊来,给妻子的焦虑起了一个名字,叫  小闹铃

每当妻子不安,想要离开时,她就会告诉丈夫,我的小闹铃想了,这时候丈夫就会轻轻拧妻子的耳朵,假装把闹铃关掉


而她开始走出了自己的心里舒适区,用新的应对方式生活。这并不能保证她和丈夫以后一定不会分离,没人能做这样的担保。

但是新的应对方式,能够让她去享有现在的幸福和快乐,并从中积累新的经验。这就是改变的意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