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传情窦
香草颂美人
华夏传统的香文化
在先秦的钟鸣鼎食中纷至沓来
随着统一多民族王朝的建立
版图扩大
疆域辐射四极
华夏香文化的发展
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东至海暨朝鲜
西至临洮羌中
南至北向户
北据河为塞
......
秦朝的建立
将版图拓展至南方湿热地区
各类香料得以进入中原
为香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西汉初期
西域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丝绸之路绵延至西亚和欧洲
王公炉中再添佳品
—博山炉—
是西汉香文化发展的标志性产物
在汉魏时期极为流行
而熏香风习也因之成为风尚
除了博山炉
熏笼和熏球在汉代也十分盛行
熏笼可以直接放置于衣物中熏香
熏球则一般盖在被子里
被称为被中香炉
汉魏时期
道教佛教的兴盛
也对香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香方的出现也使香的不再指单一香料
也指由香方调和而成的合香
唐帝国迎来了空前繁荣
西域的香料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运抵中原
香文化至此全面发展起来
在此阶段不仅产生了
专门从事香料经营的商家
文人、医家、佛道
也都参与到对香的研究中
唐代还出现了许多金银或玉制的香具
工艺愈加成熟
做工更为精美
汉代出现的熏球开始广泛使用
宋代以降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香文化由上层社会的专利
走进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居室厅堂离不开香
庆典佳筵必亦焚香
—文人香事—
宋代的文人雅士
品香、制香
时常与好友们三五相约
焚香操琴
开展各种香事雅集
—篆香—
宋代香品的造型
不再局限于单一的
饼香、丸香、线香
还广泛使用了篆香
即用模具把调配好的香粉
镂压成各色图案
为香事活动平添了一份乐趣
直到今天
打香篆依然是香事活动中
必不可少的人文雅事
人们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定力
也能够收获香品制成时的喜悦和成就感
—隔火熏香—
在当时也是极为流行
与焚香不同隔火熏香一般不直接点燃香品
而是通过埋入的木炭透过香灰炙烤上层的香品
使其更加舒缓地散发香气
—香书—
明代周嘉胄的《香乘》
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制香技术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也记载了关于熏香和香料的内容
乳香、安息香、樟木并烧之可治卒厥
煎汤浴风疹,可治风寒风湿
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苏合香、安息香
樟脑、皂荚等并烧之可避瘟疫
除此以外
《本草纲目》还记载了制作线香的技术
以白芷、藿香、甘松、丁香等作为香末原料
以榆皮面作糊和剂
即可使之成条如线
—宋明香炉—
香炉的源头
最早可以追溯至商周时的
鼎、鬲、簋等青铜器
因此香炉本身大多是一种鼎形器皿
大多以铜铁铸成
也有的用玉石、陶瓷等制成
宋明时期文物考古与学术研究相融合
流行以出土文物作为炉形参考
从先秦质朴的蕙芷佩兰
到汉魏馥郁的沉香苏合
从隋唐的宫中上品
到宋明的百姓家常
近代以来
原本的香文化式微
徒留徒有其表宗教之用
香的命运
也是我们的命运
如今
华夏文化的复兴势不可挡
香的复兴亦是必然
我辈诚当惕厉
此心弥坚
香道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