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第二篇关于写作,关于梦想的文章。第一篇是加入训练营时的第一天写的《十年》。事实上我不认为写作可以称之为“梦想”。为什么?就如吃饭睡觉一样,每天的练笔是应该也是必须的。给自己圈定一个范围,然后朝这个目标去写,去看就是了。
努力去做,将喜欢的事做到极致。这就是第一的或许也是唯一的标准和要求。总是想着要达到除了这个以外的目标,或许会写得很累很辛苦。
“梦想”的解释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指在未来想实现的事或是达到的境况。” 那么,走在通往梦想的路上已经就是幸福的,因为实现梦想时的欢愉只是一时,而人们能记住的却是过程中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这么看来,我或许是没有“梦想”的人。对于写作,没有企盼出名出书,成为“作家”,只是喜欢写,想把自己的经历,想法和所处的这个时代记录下来。这是自己的一个愿望和使命。或许,也是持续书写的原动力吧。
我生于1980年,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尴尬年份。和七零后相比,我们没有吃过那么多苦;和真正的八零后比较,却又是经历了因社会时代改变而引发的种种变迁。
在记忆的深处,那是个需要米票,布票,肉票,糖票维持家庭运转的年代。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生的我们,家里总有几个兄弟姐妹,天天打打闹闹,对独生子女很是羡慕,因为玩具可以自己独占;那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肯德基,麦当劳,街边的油条油饼或许是最好的零食;那时候,我们没有电脑,没有IPAD,直到工作还用“随身听”来听歌,先是卡带然后CD。
但是,我们的童年或许是最丰富的。我们在清澈碧绿的河水里学会了游泳;吃过最香甜天然的绿豆冰棒;那时的我们上下学不用父母接送,可以一个人边走边玩;那时的人很淳朴,过年过节大家一起磨米,邻里和睦如家人。
那时的我们没有手机和微信,联络需要写信,然后等上一周。收到信件时的欢愉成了最甜蜜美好的回忆——不论家书情书;那时,见面需要乘车,历经数小时或几十个小时,在摇晃的车厢里期待对方的笑容......
生活的变化在2000年前后,先是拥有了黑色摩托罗拉BP机,然后在2001年买了第一部诺基亚手机,2005年才拥有了 人生第一台笔记本电脑。这些牌子早已消失在生活中,就如仙逝的老人,被遗忘在记忆深处。
人们不再写信,盖着邮戳的信封成了压箱底的回忆。如今,只有在旅游景点才想起那手写的温暖和收信人的期待。
那时侯还有舞厅,跳的是交谊舞——三步,四步,没有广场舞的喧哗,也没有迪厅的焦躁。舞曲缓和而有节拍,跳的人也是一副翩翩起舞的婀娜......
那个时代的苦与乐,好与坏都留存在记忆中,写下来或许只是想让自己在老的时候不会太无聊,如果能引起共鸣便是幸福。
所以,写吧!中年!
【无戒365写作训练营 第15天】